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壽來說,民主的速度是——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3月7日白天小組討論中提出用“好材料”建“好房子”的建議,當晚10點左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作人員的電話就打進了他的房間,表示此建議很好,將全力以赴推動落地。
對記者來說,新聞的速度是——3月8日下午在小組討論現場聽到這一故事,敏銳捕捉,在小組討論結束后向彭壽代表核實、補充更多信息,在代表團駐地迅速成稿,當晚即發布。
當民主進程在加速,新聞人必須成為更敏銳的傳感器。而這篇短實新的兩會“活魚”就是代表。
“抓活魚”是中國青年報兩會報道的傳統優勢和特點。第二次全程參與全國兩會現場報道的我,與第一次包攬“命題作文”和“抓活魚”雙重任務時相比,更加游刃有余,更能感受到兩會這個新聞富礦的樂趣所在。兩會中,我密集在各個代表團和界別內旁聽采訪,能夠捕捉到“代表建議當天被回復“委員剖析第三方環保機構造假緣由”等多個獨家首發線索,恰恰來自新聞現場無數次的蹲守。
《代表建議當天被回復:“建議很好,全力以赴”》報道發布次日,本報官微轉發,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獲得新京報、人民網等多家主流媒體轉載。新華社次日也對這一選題進行跟進。
政策制定者與人大代表的對話,從會場延伸至深夜的客房,誠意則見于“全力以赴”四字。聽到部委對其民生建議的承諾,這位代表眼中閃爍的光,恰是民主實踐的具象表達。
速度源于機制保障。兩會期間各部委派駐現場聽會組已成慣例,但此次建議從提出到反饋的“零時差”,折射出政府工作流程的深度優化。政策響應時效從“兩會后”壓縮至“進行時”,也讓新聞生產從“觀察記錄”轉向“同步共振”,或許這就是記者在現場的意義,也是AI所不能替代的價值。
這個故事打破了公眾對兩會“宏大敘事”的疏離感。彭壽談及“好房子”時,沒有停留于政策表述,而是描繪出新材料在節能與省錢中的雙重價值;住建部的回應亦未止步于公文用語,而是以“連夜討論”“電話直聯”的行動,讓政策溫度可觸可感。這恰是講好兩會故事的核心: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真實暖意。
報道刊發后,“當晚10點的來電”成為熱議符號,從中可以透視中國式民主的獨特肌理:代表的聲音將成為對民生福祉的莊嚴承諾,最終化為百姓屋檐下的春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藝
《代表建議當天被回復:“建議很好,全力以赴”》
刊發日期:2025年3月8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