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人砸了5.3個億,19個國家的軍隊跑到澳洲搞軍演,聲勢搞得震天響。
偏偏這時候,荷蘭司令大喊:"光讓美國一個人干中國,哪行啊!"話音剛落,澳洲網友就不樂意了,直接懟回去:"我們跟中國是做生意的,又不是仇人。"
荷蘭這么個靠中國市場吃飯的小國,咋就這么積極要當反華急先鋒?這里頭的門道,值得琢磨琢磨。
作者-水
花錢買熱鬧的軍演大戲
5.3億美元打水漂。
美軍這次真是下血本了,拉著19個小弟到澳洲北部和西部搞"護身軍刀"演習。
超過3萬5千人的規模,從昆士蘭一直鋪到圣誕島,6500公里的跨度創了記錄。
可錢砸得響,效果卻讓人哭笑不得。
荷蘭司令艾赫爾斯海姆這次可算出了風頭,跑到澳洲指手畫腳。這位老兄1966年生人,當過F-16飛行員,飛了2000多小時,阿富汗、伊拉克都去過。
2021年爬到荷蘭軍隊一把手的位置,按說也算見過世面。
可這回他的表態,連澳洲老百姓都看不下去。
"不能只讓美國對抗中國",這話說得慷慨激昂,可問題是,你荷蘭有幾斤幾兩心里沒數嗎?
軍演看著熱鬧,裝備卻狀況百出。英國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艦載機全靠外借,自己連架像樣的飛機都湊不齊。美國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銹跡斑斑,像個破銅爛鐵。
最搞笑的是澳洲自己的"阿德萊德"號,曾經因為設計缺陷在海上斷電癱瘓,這次也好意思拉出來充門面。
德國更絕,派了18個觀察員就算參演了,這不是來學習的,分明是來打卡的。斐濟湊了130人充數,湯加連海軍都沒有,只能派海岸警衛隊的小艇過來湊熱鬧。
這陣容,說是19國聯軍,實際上就是美澳兩家在唱獨角戲,其他國家都在劃水摸魚。
表面功夫做得再足,也掩蓋不了各懷心思的現實。而在這場大戲中,荷蘭卻表現得格外賣力,這背后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心酸歷史。
被打怕了的小國心病
荷蘭人骨子里有個毛病——怕。
這可不是開玩笑,翻翻歷史就明白了。這個巴掌大的國家,國土面積還沒重慶市大,壓根沒有戰略縱深可言。拿破侖來了被吞并,1940年希特勒的閃電戰只用了5天就把荷蘭全境占領,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地方小,沒縱深,一打就穿。荷蘭人的安全焦慮就像刻在DNA里的恐懼,幾百年來一直揮之不去。所以現在一有風吹草動,荷蘭就往美國懷里鉆,生怕被人落下。這次艾赫爾斯海姆跑到澳洲表忠心,本質上就是在給美國遞投名狀。
更有意思的是,荷蘭政界這種"媚美"傳統由來已久。前首相呂特私下叫特朗普"爸爸"的傳言,雖然本人矢口否認,但這事兒傳得有鼻子有眼。政界都這德行,軍方自然有樣學樣。
荷蘭的軍費開支近年來猛增20%,遠超北約要求的GDP2%標準,直接沖到了3.5%。這不是因為荷蘭突然變得好戰,而是出于一種"交保護費"的心理。花錢買安全,刷忠誠換庇護,這就是小國的生存哲學。
艾赫爾斯海姆4月份就下令荷蘭7萬6千軍人提高戒備,準備快速部署。他推動荷蘭與日本、韓國、澳洲加強軍事合作,甚至計劃每兩年派戰艦到印太巡航。這一系列動作,都在向美國證明:"我們是最可靠的盟友。"
可問題是,嘴上喊得歡,錢包卻很誠實。荷蘭在軍事上越是激進,經濟上的矛盾就越是尖銳。
左手端碗右手砸鍋的尷尬
說到矛盾,荷蘭算是做到了極致。
ASML這家荷蘭光刻機巨頭,堪稱荷蘭經濟的金字招牌。這家公司生產的極紫外光刻機,全世界只有他們能造,技術壟斷程度比芯片還夸張。2023年,ASML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占其全球總額的20%以上,幾十億美元的真金白銀流進荷蘭口袋。
不僅如此,荷蘭對華出口的科技產品占比接近40%,中國是荷蘭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按理說,這種經濟關系應該讓荷蘭對中國客客氣氣才對。
但荷蘭政府的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精神分裂。一邊數著中國給的鈔票,一邊又跟著美國對中國揮舞制裁大棒。先是限制對華出口最先進的光刻機,接著又在軍事上沖鋒陷陣搞對抗。這種"一手遞飯票,一手拿刀子"的做法,連荷蘭國內的商界都看不下去。
相比之下,德國、法國這些老油條可精明多了。嘴上附和美國幾句"中國威脅論",轉身就去中國談生意。德國2024年對華貿易額達2400億美元,大眾、巴斯夫等企業在華瘋狂擴產。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直接飛到中國,尋求加強經貿合作,還公開強調歐洲應保持戰略自主。
就連澳洲都學乖了。莫里森政府時期跟風搞對華貿易戰,結果鐵礦石、葡萄酒出口慘遭打壓,經濟損失慘重。現在阿爾巴尼斯政府雖然在軍事上還是跟著美國跑,但經濟上早就悄悄回頭,中澳貿易額重新回到高位。
這種兩頭押寶的游戲,荷蘭注定玩不轉。
因為它既沒有德法那樣的經濟體量,也沒有澳洲那樣的資源優勢,一旦中美關系徹底惡化,荷蘭很可能成為最先被犧牲的棋子。
小國站隊的代價有多大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出頭鳥往往死得最慘。
二戰時的波蘭、比利時都是活例子。波蘭夾在德蘇之間左右為難,最終被兩個大國瓜分。比利時想保持中立,結果成了德軍進攻法國的踏腳石,國土淪為戰場。
這些小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在大國博弈中站錯了隊,或者站隊太早,最后成了炮灰。
荷蘭現在這么沖鋒陷陣,萬一中美真的撕破臉,它很可能是第一個被波及的倒霉蛋。經濟上,荷蘭承受不起失去中國市場的后果,ASML的股價已經在中美科技脫鉤的傳言中坐過山車。軍事上,荷蘭又沒實力單干,完全依賴美國的核保護傘。
更要命的是,美國的承諾到底有多可靠,這本身就是個問號。特朗普威脅北約國家"不漲軍費就退約",拜登雖然沒這么說,但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是既定事實。歐洲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正在下降,荷蘭再怎么表忠心,也改變不了這個大趨勢。
聰明的國家都在觀望,印度直接缺席了這次軍演,防長辛格在上合峰會上承諾"不主動與中國沖突"。
東盟國家集體裝聾作啞,新加坡、泰國雖然參演,但絕口不提中國。就連菲律賓這個美國的鐵桿盟友,一邊參與美軍導彈試射,一邊派人悄悄赴華談經貿,兩條腿走路的策略比荷蘭的"一條道走到黑"明智多了。
中方的應對也很耐人尋味。面對19國軍演,中國派出以815A型電子偵察船"天王星"號為核心的編隊,052D驅逐艦"桂林"號護航,從容不迫地近距離監視。
當菲律賓海警發來"警告驅離"的無線電時,"桂林"艦直升機升空,菲方瞬間啞火。這種"你演你的,我看我的"的淡定,形成了鮮明對比。
看來,表忠心也要講究分寸和時機。荷蘭這種不分場合的沖鋒陷陣,最終可能換來的不是安全保障,而是四面楚歌的困境。
結語
荷蘭司令這番叫囂,聽著挺硬氣,實際上暴露的是小國的生存焦慮。想靠"投名狀"換安全感,結果可能把自己推進火坑。
德法的務實、東盟的曖昧、印度的缺席,都比荷蘭的"頭鐵沖鋒"更符合國家利益。荷蘭現在的做法,無異于自毀長城。
荷蘭這種"表忠心"式外交,到底是聰明還是愚蠢?小國夾在大國之間,怎樣才能趨利避害?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