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役,不僅給美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聯合國軍的其他參戰國家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其中,英國的反應最為強烈。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英國在朝鮮戰爭結束后做過一次統計,據說,他們軍隊當中的許多士兵,包括王牌軍隊里的士兵,都被中國志愿軍打成了精神病。
一提起朝鮮戰場,他們甚至會出現應激反應。
英國士兵當年在戰場上到底經歷了什么?為什么會有被打出精神病的說法?
英軍乘坐“錫蘭”號巡洋艦抵達釜山
朝鮮戰爭本來只是南北朝鮮之間的一次內戰,但由于聯合國軍的干預,這場戰爭的性質就完全變了味道。
聯合國軍的組建由美國牽頭,世界上比較著名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有派兵響應美國。
在這些國家中,澳大利亞和英國都是積極性最強的。
哈丁中將、米德爾塞克營營長曼中校、第27旅旅科德準將和麥克阿瑟的代表斯塔夫
其實參戰對于英國而言并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恥辱。
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還是能夠稱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東西南北,甚至就連美國都曾經是他們的殖民地。
那個時候,英國率先開啟工業革命,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得看英國的臉色過日子。
大概是盛極必衰,到了一戰之后,尤其是二戰進行之后,美國迅速崛起,在冷戰格局中和蘇聯平分秋色,至于英國則快速衰落,不得不依附于美國發展本國經濟。
所以英國在朝鮮戰爭中對美國的響應,其實代表著英國自己的衰落。
他們明明知道規避戰爭才是最明智的行為,但為了資本主義陣營的穩固,為了能夠從美國那兒得到更多利益,他們不得不聽從美國的差遣。
這種完全不是發自內心的作戰動機,導致英國士兵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
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遙遠的戰場,無法適應朝鮮寒冷的環境,與此同時,內心也不明白,自己前來作戰,到底是為了什么。
英聯邦師師長卡羅爾少將和第29旅旅長布羅迪準將
這個戰場上的其他士兵,有的人是為了保家衛國,有的人是為了弘揚正義與公道,而有的人是為了滿足侵略的野心,謀取更多的利益。
那么英國呢?
就算朝鮮是塊誘人的蛋糕,英國能分到的部分,也絕對不會太多。
更何況,這還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
我們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英國軍隊當中,有的士兵一邊承載著良心的譴責,一邊助紂為虐。
對參戰目標的迷茫,以及對自我認知的不明確,這導致英國士兵在戰場上反復被生死拉扯。
久而久之,軍隊中有人出現精神崩潰的情況,這當然也非常正常。
而且,精神崩潰這件事是具有傳染性的,它就像擴張性極強的病毒一樣,今天可能只是影響一個人的狀態,到明天就會影響一個營,一個團,甚至一整支部隊。
朝鮮戰爭進行到1950年12月,哪怕剛剛過了幾個月的時間,算不上漫長,但不少英國人已經產生了回家的想法。
當他們不可抑制的思念故鄉時,他們在戰場上的戰斗力自然會跟著下降。
而真正與中國志愿軍交火,尤其是雙方爭奪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時,英國士兵受打擊的情況就更加顯著。
在不少英國老兵的回憶錄中,這一點都被他們進行過重點闡釋。
他們對于志愿軍形象的回憶,聽起來更是夸張至極,類似地獄,魔鬼,殺神,這樣的詞語全都被他們用上了。
說來也是好笑,中國志愿軍參戰,完全是為了和朝鮮守望相助,也是為了捍衛國家的安全,和英國軍隊參戰的目的可以說是截然相反。
真正該被稱為魔鬼的人,竟然把對方稱為魔鬼,恐怕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吧。
除了對戰爭目標的迷茫之外,導致英國士兵精神崩潰結果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國志愿軍的英勇無畏。
鋼七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在朝鮮戰場上,七連和英國王牌軍隊皇家來復槍團的第一營狹路相逢。
一開始,七連并沒有摸清楚對方的底細,直到雙方徹底交上火,他們才明白碰到了硬茬。
不過即使對方再強大,七連志愿軍戰士的心中也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陣地絕不能在自己手上丟掉。
于是他們一邊派人想辦法聯系大部隊,一邊拼命拖住英國軍隊的腳步。
一個連的兵力對上一個營的兵力,再加上志愿軍本身就有虧損,雙方的條件懸殊可想而知。
但哪怕是在差別如此巨大的情況下,七連打到只剩下最后幾個人,他們依舊死死守住陣地,沒有讓英國士兵的腳踏過一步。
連長犧牲了,還有副連長,副連長犧牲了,還有指導員。再往下數,班長,小組長,打到最后一支隊伍根本就不成建制。
但英國士兵愣是沒有想到,如此簡陋的中國軍隊,依舊如同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擋在他們前面。
每當這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發起進攻時,志愿軍隊伍里總會傳出沖鋒號的聲音。
這個聲音聽在志愿軍的耳朵里,如同強大的激勵,但聽在英國人的耳朵里,就如同索命的號角。
他們根本不知道,伴隨著沖鋒號一起來到自己面前的,到底是肉體反派的戰士,還是堅不可摧的鋼鐵。
而且沖鋒號總會給他們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志愿軍的援兵部隊已經到來。
在現實和心理雙重壓力的束縛之下,英國所謂的王牌,顯得那么不堪一擊。
有美國士兵曾經在回憶錄中描述過雙方交戰的情況,他寫道,在看到陣地前面燃起熊熊大火的時候,一叢又一叢的中國士兵,他們的生命會消失在大火里。
但總會有那么兩三個人從大火里沖出,帶著滿身的火焰撲過來,就算子彈把這群人打個對穿,他們的腳步也不會停下。
志愿軍在美國人的回憶中是這樣,在英國人的回憶中應該也大差不差。
地獄里的修羅,大概也不過如此,當然,這只是他們眼里的修羅而已。
在中國人民的心中,這群年輕的志愿軍戰士,就像國歌里唱的那樣,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長城。
他們在戰場上的掙扎,咆哮,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決心,都是為了守住背后的國家,背后的人民。
擔任突擊任務的“戰斗模范連”的戰士們在強大炮火掩護下,穿過鐵絲網,向敵人沖鋒。(攝影/于學源)
這份信念,以及這份強大的動力,英國士兵,包括整個聯合國家的部隊,都沒有辦法完全體會。
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會被這超出生理極限的戰場情況所震撼。
站在英國人的視角來看,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就連自己的王牌部隊都沒法和志愿軍硬碰硬,更別說是普通建制的隊伍。
既然打來打去,失敗已成定局,那么再繼續打下去又有什么意義呢?
抱著這樣的想法,英國士兵越來越懷疑自己,所以他們被打出精神病,還真不是夸張的說法。
沒有目標,看不到意義,找不到價值,加上戰場上情緒緊繃,對手又過于強大,英國士兵很難不瘋。
不過如果僅僅把失敗的原因歸咎到士兵變成精神病這件事上,那英國就難免顯得太過淺薄。
其實雙方最大的差距,并不在武器裝備上,也不在物質條件上,而在人上。
哪怕再過幾十年,英國可能也無法理解,中國志愿軍為什么會和碉堡同歸于盡,為什么會用膛的子彈,為什么能在烈火焚身中一聲不吭。
當所有不利條件都擺在眼前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往往能克服障礙,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
祖國人民夾道歡迎凱旋歸來的志愿軍戰士
參考資料:
[1]張陽光.抗美援朝舊事[J].黨史天地,2003,(07):38-39.
[2]金東輝.軍號聲嚇退了英國王牌軍[J].老同志之友(下半月),2020,(11):7-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