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價值觀念,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時代,我們更應高度重視戲曲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充分發揮戲曲藝術在加快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作用。
渭南秦腔《游龜山》人物劇照
重視戲曲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是延續民族文化血脈的必然要求。戲曲藝術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匯聚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等多種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從古老的秦腔、昆曲,到各地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每一種劇種都蘊含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情,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其中,秦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展現了黃土高原的雄渾豪邁;越劇以其溫婉細膩的表演描繪了江南水鄉的柔情蜜意。
渭南秦腔《游龜山》劇照
戲曲藝術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通過保護和傳承戲曲藝術,能夠讓后人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汲取先輩們的智慧和力量,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陜西渭南作為全國聞名遐邇的戲曲之鄉,秦腔、阿宮腔、老腔等多個戲曲劇種在這里生根發芽、蓬勃發展。今年,渭南市秦腔劇團攜肖派傳人及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的《游龜山》再次晉京,這跨越時空的接力,正是對戲曲傳統文化的珍視與傳承,讓經典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1952年肖若蘭、余巧云聯袂晉京演出《游龜山》曲目單
發揮戲曲藝術在加快文化強國建設中的獨特作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加強戲曲藝術的普及推廣,通過戲曲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戲曲、喜愛戲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渭南市秦腔劇團團長代九奎說道。戲曲藝術的創作和發展應始終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和愿望。要深入挖掘現實題材,創作出更多展現當代人民奮斗精神、生活風貌和情感世界的優秀戲曲作品,讓戲曲藝術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推動戲曲藝術的創新發展,在堅守戲曲藝術傳統和特色的基礎上,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表現形式,不斷探索新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對戲曲藝術進行創新和突破,為戲曲藝術注入新的活力。要積極將戲曲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融合,創作出跨界融合的新型戲曲作品,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審美需求。要利用好數字化技術對戲曲經典劇目進行錄制、保存和傳播,打造線上戲曲平臺,拓展戲曲藝術的傳播渠道。
近年來,陜西省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戲曲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更好地發揮以秦腔為代表的地方戲曲藝術在加快建設文化強市中的獨特作用。堅定文化自信,重視戲曲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發揮戲曲藝術在加快文化強國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在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之路上,要奮力守護好這一民族文化瑰寶,讓它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任能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