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世界非遺、三百年戲樓風華、一百年梅派藝術,7月26日,正乙祠戲樓《梅蘭芳菲》專場演出即將開演。來自北方昆曲劇院的優秀演員將為觀眾帶來《斷橋》《思凡》《游園驚夢》三折經典昆曲,展現梅蘭芳與昆曲的深厚淵源,以及當代昆曲人對經典的傳承與創新。
在本次《梅蘭芳菲》中,北方昆曲劇院演員高陪雨、馬靖、顧衛英將分別領銜,以精湛的技藝為觀眾演繹這三折昆曲。高陪雨在《斷橋》一折中,延續梅蘭芳“昆曲是根”的理念,通過身段與步法傳遞角色的愛恨交織;馬靖在《思凡》一折中,融合了當代靈動與傳統韻味,呼應梅蘭芳“程式需活態傳承”的囑托,既有當代人的靈動鮮活,又含百年前的通透與滄桑;顧衛英則在《游園驚夢》一折中,以扇影開合詮釋春愁,詮釋梅蘭芳對東方美學的不懈追求,使湯顯祖陛筆下的“情至”與現代人的細膩注解相融,融成婉約蘊藉的東方詩性。
正乙祠戲樓負責人劉禮霞介紹:“北方昆曲劇院《梅蘭芳菲》精選的三折昆曲,均與梅蘭芳的藝術探索密切相關:《斷橋》中,許仙一角突破了傳統怯懦的形象,愛恨表現得更具張力——這源自于梅蘭芳‘戲劇的前途是跟著觀眾的需要和時代的變化’的創作理念;《思凡》中‘奴把袈裟扯破’一句,傳遞著突破束縛的勇氣——這呼應了梅蘭芳對封建傳統程式的革新精神;《游園驚夢》中,梅蘭芳為杜麗娘設計‘抖扇’,讓唱詞的春愁從扇尖漫溢——這延續著梅蘭芳對東方美學的極致追求。”
事實上,梅蘭芳與昆曲的“緣分”可謂貫穿其藝術生涯。1904年,10歲的梅蘭芳初登戲臺,演繹昆曲《長生殿?鵲橋密誓》;1914年,他邀昆曲名家喬蕙蘭授藝,以“坐帳授藝”的方式深耕昆曲;1917年,他力扶昆弋班,《金山寺》等經典引得京城戲院場場爆滿,使式微的昆曲重獲關注;1930年,他將昆曲《琴挑》身段繪成舞譜帶往美國,推動西方對東方戲劇的研究……
而正乙祠戲樓與梅家,同樣有著跨越百年的聯系。1881年,梅蘭芳祖父梅巧玲曾率四喜班在此演出;1919年,梅蘭芳曾在此反串“呂布”演繹《轅門射戟》;2009年,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曾在此演出《坐宮》……如今,這座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古戲樓,已再度成為了梅派與昆曲的“傳承之地”。
7月26日,正乙祠雕梁映月間,水磨腔將再度響起,這一場《梅蘭芳菲》,不只是三折戲的演繹,更是六百年昆曲非遺、三百年戲樓風華與一百年梅派藝術的相遇。在這里,梅蘭芳與昆曲的故事從未停止,一代代的傳承者們,正以戲為筆,不斷續寫著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周朝(EN0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