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7月24日電 中央宣傳部授予安徽省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黨支部書記徐淙祥同志“時代楷模”稱號。
徐淙祥同志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時代農民典范,是農村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優秀代表。他長期扎根黃淮農村,堅持科技興農,培育優良品種,改良栽培方法,使許多“望天田”變成“高產田”。他牢記囑托,善于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他熱愛農業,鐘情土地,成立勞模創新工作室,激勵引導年輕一代積極投身“三農”,為當地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活力動力。
今年夏收,72歲的種糧大戶徐淙祥種植的小麥在干旱氣象條件下獲得豐收。種植的400畝“煙農1212”,高產田塊達到每畝820.5公斤......
黝黑的皮膚、深深的皺紋……徐淙祥用50余年的光陰踐行著最初的承諾:“我這一輩子就想著如何用科技讓鄉親們多打糧,增收致富。”
徐淙祥在田間查看小麥的成熟情況。新華社
“優質高產多打糧,快找勞模徐淙祥。多收多打又多賣,每畝增收幾百塊。”這句樸實的話,反映了徐淙祥在當地農民中的口碑,也彰顯了這位“大國農匠”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的執著追求。
半個世紀的“糧心”
1972年,高中畢業后,年僅19歲的徐淙祥原本有機會去學校當老師,但他毅然選擇了回村種地。
“那時候生產技術落后,小麥畝產才150公斤,大豆畝產只有幾十公斤,鄉親們溫飽都成問題。”徐淙祥說,“我就想著能有一天,糧食實現高產,大伙都能吃飽飯。”
回村后,徐淙祥買來農業科技書籍,潛心學習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的高產栽培技術,并開始參與一系列糧食高產攻關項目。
徐淙祥察看用于研究的小麥樣品。新華社
在進行小麥高產試驗時,從麥苗出土起,不管刮風下雨,徐淙祥都從早到晚在田里忙活。他用放大鏡觀察農作物的長勢、授粉和蟲情,同時用筆記本做好記錄。如今,在徐淙祥的辦公室里,已積攢了53本各式各樣的筆記本。
1983年12月,積累了10年良種繁育經驗的徐淙祥,經過全省統一考試,成為太和縣的一名鄉村農技員。1985年至1986年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在太和縣實施“黃淮大豆高產攻關七五計劃”,徐淙祥具體負責的田塊產量每年都名列前茅。
2003年,徐淙祥承擔農業農村部高蛋白大豆豐產栽培試驗。“那一年洪澇、龍卷風、冰雹,都來考驗我。”徐淙祥回憶說,“當時,下大雨、刮大風,人家都朝屋里跑,俺一家人都往地里跑。一連兩三天泡在大豆田里扒溝排水。”豆苗保住了,一家人也累病了。那一年,當地大豆普遍減產,徐淙祥負責的試驗田卻創下新的單產紀錄。那之后,徐淙祥科技承包田規模擴大至千畝。
徐淙祥在田間察看大豆生長情況。農民日報
2022年夏收時,“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811.29公斤、“皖墾麥22”平均畝產818.52公斤——徐淙祥種植的小麥歷史性突破800公斤大關。開鐮當天,他忍不住提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豐收喜訊和十多年來取得的科技成果。當年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徐淙祥回信說,“我記得你這個安徽太和的種糧能手。得知你家種植的小麥喜獲豐收,兒孫也跟著你干起了農業,我感到很高興。”
捧著回信,這位與田打了快半個世紀交道的“老把式”熱淚盈眶:“真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還記得俺這個種糧能手!”
讓農家小院成了“專家大院”
在徐淙祥53本各式各樣的筆記本里,點點滴滴,事無巨細,密密麻麻記錄著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也記錄了這位種田“老把式”好學上進、科學種田的堅實腳步和求索之路。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他畢生的信仰。
走進徐淙祥管理的麥田,農作物病蟲疫情田間監測站十分顯眼,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農作物病菌孢子自動捕捉儀等設備一應俱全。輕觸手機界面,從光照強度、土壤水分到氣溫氣壓、蟲情病害,一目了然。
走進徐淙祥合作社的院子,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農機設備。“以前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個力氣活,現在種地更多依靠科技。”指著院中的設備,徐淙祥介紹,“這些是旋耕機、打捆機、大型收割機、自走式噴灌機,還有負責監測苗情的無人機。利用現代農業科技進行‘耕、種、管、收’,農業的勞動強度和人力成本都大大降低了。”
徐淙祥在農資農機庫里察看農機。農民日報
沒有好的農田,就沒有豐收的希望。太和縣舊縣鎮不少耕地屬于砂姜黑土,土質黏重。為此,徐淙祥與科技、農業部門合作,經過多年試驗探索,采取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及土壤深耕等技術,培肥了地力,提高了糧食產量。
在攻克土地難題的同時,徐淙祥深知“種子是農業芯片”。多年來,他積極與安徽省農科院、皖墾種業等省內外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合作,引進種植性狀穩定、抗病抗倒、穩產高產的20多個小麥良種,培育出“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
2023年,徐淙祥示范基地建成智能化監測系統,使用衛星遙感監測終端,配備多架無人機,大大提升了病蟲害預警準確率。他設立了“國家糧食豐產工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農家小院成了“專家大院”。
2024年,他的田地里再次傳出捷報:夏玉米高產田塊畝產1009.1公斤,夏大豆高產田塊達302.38公斤,示范帶動太和縣大豆播種面積達100余萬畝。在流轉土地中,他專門劃出300畝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為今年全國40余個大豆品系、30個玉米品系搭建了“比武擂臺”。
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幫著群眾賺
徐淙祥深諳“獨木不成林”的真諦,積極構建“大戶帶小戶、技術傳萬家”的協作網絡,通過種糧協會整合零散農田、創建田間學校培育“新農人”,讓共同富裕的夢想在廣袤田野上生根發芽。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徐淙祥無私傳授農業種植技術,帶領農戶共同致富。在引進農作物新品種上,他選擇把風險留給自己,先行試驗示范,成功后再推廣給農戶。
在推廣良技的過程中,徐淙祥發現有些理念和技術大家總是記不住。怎么辦?他想到了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方式——諺語。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徐淙祥不斷用諺語總結農作物栽培技術。“兩米寬,打畦田,澆灌噴藥最方便”“弱苗早灌旺苗晚,結合追肥利根盤”,這些諺語記在了百姓的心里,在地里也逐漸開出來“花”。
徐淙祥翻看他編寫的小麥種植順口溜。新華社
多年來,徐淙祥圍繞農作物栽培的“土、肥、水、種、密、保、工、管”8個方面,不斷將諺語補充完善。而隨著這些諺語的推廣,科學種植的理念和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農民了解和接受。
“跟著老徐種糧,俺學會了小麥精播、科學田管,連年豐產又豐收!”村民張坤采用徐淙祥推廣的綠色栽培法,種植的小麥籽粒飽滿、產量提升。
徐淙祥(左)在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的田間和種糧大戶交流小麥的成熟情況。新華社
為帶動當地更多農民走上科學種田、共同致富之路,徐淙祥發起成立了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徐淙祥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民的技術指導,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接待現場觀摩6000余人次,舉辦技術培訓70多場次、培訓人員4300余人次。
2022年9月,徐淙祥牽頭成立了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積極開展大戶帶小戶、小田變大田、全程大托管,帶動中小農戶近萬戶;協助鄉鎮成立科學種糧理事會,每到莊稼成長的關鍵期,他就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通過觀摩會或者視頻連線開展現場培訓。截至2024年底,該模式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也被授予“全國共享農民田間學校”稱號。
種糧事業也要后繼有人
受徐淙祥的影響,現在兒子徐健與孫子徐旭東都加入了“務農”行業,祖孫三代皆種糧,成為太和遠近聞名的一家人。
2008年,兒子徐健從農資經營轉向糧食種植,引入智能灌溉系統,讓農田管理更加精準高效。孫子徐旭東2018年大學畢業后返鄉,領辦合作社各項農業試驗示范項目。三代人把“家”安在田間,累計種田1.8萬余畝,生產糧食超2萬噸。
徐淙祥在田間指導孫子徐旭東查看小麥的成熟情況。新華社
“總書記在回信中,提到了對我們一家祖孫三代堅持種糧感到十分高興,希望我們繼續堅持下去把這個事情做好。總書記回信讓我倍感振奮,我覺得農業是一個廣闊的舞臺,年輕人在農業上可以大有作為,就像我爺爺一樣堅持農業幾十年,取得了不少成績,我一定要向他學習,決心投身農業發展,做個新農人。”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說。
如今,72歲的徐淙祥依然每天忙碌在田間。眼下秋糧田管正在江淮大地全面鋪展,望著一片蔥綠的莊稼,他激動地說:“土地培養肥沃了,技術掌握了,產量提高了,這一收三得,農民種糧能掙到錢、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我最開心了。”
問及還能干多少年,徐淙祥高興地說:“還能再干20年!”
編輯 | 趙寧寧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楊 巍
來源 | 農視網綜合新華社、太和發布 、經濟日報、安徽日報、農業工作通訊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擊下方公號名片,閱讀更多科普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