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牢記囑托 多種糧 種好糧|新時代農民典范 徐淙祥

0
分享至


5月28日,在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徐淙祥與農技專家交流小麥種植經驗。本報記者 王珂 攝


5月28日,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徐淙祥在觀察小麥麥穗,了解小麥長勢情況。本報記者 王珂 攝

7月24日,當徐淙祥獲得“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來,在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老徐正頂著烈日,與孫子徐旭東一起在農田里澆水。“大豆、玉米這時候長得快,一天一個樣,水肥必須跟上,才能保證產量。”小徐聽著老徐的“絮叨”,直點頭。

2022年6月,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基地糧食豐收的好消息。很快,他就收到總書記的回信,“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這位被總書記牽掛的種糧大戶徐淙祥,今年72歲,一生與土地結緣,潛心鉆研、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100余項,屢破全省小麥單產紀錄,被譽為安徽“麥王”。

53本“大地情書”

扎根鄉村書寫深沉的愛

徐淙祥對“多種糧、種好糧”有執念。

“過去農業技術落后,直到上世紀70年代,小麥畝產還不到兩百公斤,大豆畝產也才幾十公斤。糧食產量低就意味著吃不飽。”徐淙祥說,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啥是“餓肚子”,而自己這代人小時候對于饑餓的恐懼,焊牢在記憶里,時常鉆進夢里。這記憶化作他一生“多打糧食”的堅定信念,支撐著他五十余載如一日,不斷鉆研良種良法。

1972年,19歲的徐淙祥高中畢業,本有機會成為小學教師的他卻選擇回鄉當農民。“不能再看著鄉親們吃不飽了,我要靠科學種田,讓更多人吃飽飯。”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選擇種地的初心。

徐淙祥靠著借來的幾本皺巴巴的農業科技書籍,夜里挑燈苦讀,白天在地里耕作,摸索著用草木灰混合農作物秸稈高溫堆肥,把煙葉泡水加工成農藥防治蚜蟲。在農資匱乏的年代,徐淙祥靠著這些“土法子”,竟然真的提高了糧食產量。

1983年,經過全省統一考試,徐淙祥成為鄉里的農技員,只要天氣情況允許,他就帶著饅頭和水壺到田里,趴在地頭觀察農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發生情況。

徐淙祥有53本泛黃的筆記本,詳細記錄了不同時期農作物生長信息,涉及氣候、墑情、苗情、病蟲草情等。這些跨越半個世紀的“土地情書”,承載著他對土地最深沉的愛。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徐淙祥常常念叨這句話,“土地不會騙人,你流多少汗,它就還你多少糧。”

1991年,徐淙祥擔任鄉鎮農技站站長,參與中國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相關單位的科研項目,采取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及土壤深耕等技術,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

上世紀90年代,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的小麥平均畝產達300公斤,徐淙祥地里的小麥畝產更是高達400公斤。但他并不滿足,無論是三伏酷暑,還是寒冬臘月,從早到晚都在田里忙碌。

“高溫天,別人回家他去地里;下大雨,別人回家他又往地里跑。大家都說老徐腦子有毛病。”村民徐宗付說,后來大伙才聽老徐嘮明白,越是特殊天氣,越能觀察出種苗的生長特性。

“為種好糧,俺能豁出命去,吃點苦算啥!”采訪中,徐淙祥說出他的心聲。

1997年8月的一天,氣溫高達40攝氏度,徐淙祥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帶著鋤頭、干糧、筆記本,去田間觀察大豆長勢情況。“天氣越熱,測量的光合作用數據越準確。”徐淙祥回憶道。由于一心撲在作物觀察上,他中暑暈倒在田里,幸虧被村民及時發現并送到衛生院搶救。

2003年,徐淙祥承擔國家農業部高蛋白大豆豐產栽培試驗,沒想到遇到洪災。為了排水,他一連三天泡在大豆田里,腳都泡腫了,腿上劃出不少小口子,還落下了風濕性關節炎的后遺癥,現在走起路來都一瘸一拐。

好在豆苗終于保住了!那年,周邊大豆普遍減產,而他負責的試驗田畝產達到181.6公斤,創黃淮地區夏大豆千畝連片單產新高。

大豆豐收后,徐淙祥的科技承包田擴大至千畝。深知好糧要良種,秋分剛過,他便決定到河南偃師引進“豫麥18”作為承包田和全村小麥主推品種。

臨行之際,老父親突然病倒。往返偃師需半個月,徐淙祥陷入兩難。病床上的父親看出他的糾結,催促道:“農時不等人,你抓緊去把麥種拉回來!”不料,這竟是父子永訣。未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成了他心里永遠的遺憾。

“老把式”擁抱新技術

“望天田”變成高產田

身為“50后”的徐淙祥,不甘心只做“老把式”,他要像“新農人”一樣,緊跟時代,將北斗導航、無人機飛防等農業新科技引入農田。

這份執著,源自2011年的一次“田間對話”。

2011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安徽考察時來到太和縣張槐村,向種糧能手徐淙祥了解小麥種植情況,鼓勵他繼續攻關小麥高產關鍵技術,為國家糧食生產多作貢獻。

徐淙祥說,這一幕終生難忘,更加堅定了他科技興農、矢志增產提質的前行方向。

當地群眾用“雨天一團糟,晴天硬如刀”描述砂礓黑土的特性,這種土壤土質黏重、透水性差,而舊縣鎮就有不少這樣的土地。

為了破解砂礓黑土的難題,徐淙祥雙管齊下。一方面,他聯合科技、農業部門,經過多年探索,成功應用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秸稈還田及土壤深耕等綜合技術,從根子上改良土壤結構、提升地力。另一方面,他積極配合政府,大力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實現旱澇保收的目標。

徐淙祥深知“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他積極聯合科研院所和育種企業,通過引進20多個抗病抗倒伏的優質小麥品種,并成功培育出高蛋白大豆“太豐6號”,總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有力支撐了糧食的穩產高產。

“老徐把種子當孩子一樣養育,他對土地的那份感情,讓人佩服。”說起徐淙祥這位“土專家”,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喬玉強豎起大拇指。

2022年是徐淙祥最難忘的一年。他種植的“阜航麥1號”“皖墾麥22”,畝產均突破800公斤大關。他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這一喜訊。總書記的回信,讓徐淙祥倍感振奮。

他將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化為行動指南,在示范基地創新推行“十統一”工作法,以標準化、科技化的全鏈條管理,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推行‘十統一’種植模式,每畝地每年可多收入200多元。”徐淙祥說。

2023年,徐淙祥示范基地再添“利器”:整合衛星遙感監測終端與多架無人機,織就“空天地”智能化監測網絡,提升病蟲害預警的精準度與時效性;設立“國家糧食豐產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讓“農家小院”變成“專家大院”,將前沿的農業科技源源不斷輸送到田間地頭。

“沒想到我這樣的‘老把式’也能變身‘新農人’。”徐淙祥興奮地說,基地采用北斗導航播種機,精準控制行距、株距,每千米直線精度誤差控制在2.5厘米以內,既節約了種子,又減少了重播、漏播的概率。2024年,示范基地傳出捷報:小麥單產600公斤、高產田塊最高單產846.84公斤,玉米單產750公斤、高產田塊最高單產1009.1公斤,大豆單產200公斤、高產田塊最高單產302公斤,不斷刷新高產紀錄。

大戶傾情帶小戶

攜手多種糧種好糧

“肥是莊稼寶中寶,小麥沒它長不好。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今年小麥生長期,田里旱得冒煙。就在這節骨眼上,徐淙祥總結的這首順口溜,在太和縣的田間地頭、農戶口中飛快地傳開了。鄉親們照著順口溜的指引,及時灌溉、精準施肥,實現了增產增收。

像這樣的順口溜,徐淙祥整理了120首,成為農戶的“豐收寶典”。當地農民也送他一句順口溜:要想多打糧,就找徐淙祥。

“老徐編的這些順口溜,從小麥播種到歸倉,每個環節都講得透透的!”太和縣農委原黨組成員徐功學說,“把科學道理用大白話講出來,農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為帶動更多農民科學種田,徐淙祥于2010年發起成立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流轉、入股、托管、代管等多種形式,將4230畝耕地納入科學種糧版圖,其中3000畝直接惠及合作社成員。在這里,他不僅是帶頭人,更是“田間教授”。

2011年,村民常興鐸流轉了76畝土地種植西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4年下來不賺反賠。常興鐸找到徐淙祥,在他的指導幫助下果斷“調頭”,改種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采用精量播種、優化肥料投入量、氮肥后移等新技術,取得糧食豐產豐收。幾年下來,他不僅填平了之前的虧損窟窿,還實現了盈利。如今,常興鐸也成了種糧大戶。

基于全國勞動模范的榮譽,更出于這份榮譽所賦予的責任,徐淙祥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經過70余場次的技術培訓,4300余人次的“新農人”從這里走出,將科技的種子撒向更廣闊的田野。

“端穩中國人的飯碗,光靠我這樣的大戶遠遠不夠,需要千千萬萬的小農戶一起努力。”2022年9月,徐淙祥牽頭成立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精心編織“大戶帶小戶、技術傳萬家”的協作網絡,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聯結2.3萬農戶,結出戶均年增收2000多元的共富碩果。

連續三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徐淙祥的目光始終聚焦在糧食安全的國之大計上:

——2023年,他呼吁健全種糧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快區域均衡發展;

——2024年,他建言修訂《農業保險條例》,推動將高產示范田納入保障,為種糧大戶抵御風險撐起“保護傘”;

——今年,他更是攜著《關于制定自然災害防治法的議案》等2項議案、11條建議參會,為筑牢國家糧食安全的“防波堤”貢獻基層智慧。

從皖北平原的田壟到國家議政的殿堂,徐淙祥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將個人命運與國之命脈緊緊相連。這位“麥王”的奮斗,正是億萬中國農民守護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的時代縮影——他們在廣袤田野上,以汗水澆灌希望,以科技破解難題,讓糧食安全的根基,在每一滴汗水的澆灌與每一項創新的賦能下,愈發堅實而深厚。

■ 本報記者 李鵬 安耀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安青傳媒 incentive-icons
安青傳媒
安徽青年報新媒體中心
64812文章數 5829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裕民县| 安徽省| 河源市| 景德镇市| 扬州市| 遵义县| 芦山县| 攀枝花市| 桓台县| 措勤县| 家居| 莲花县| 武清区| 三台县| 德惠市| 资中县| 浠水县| 信阳市| 大埔区| 新昌县| 普陀区| 安福县| 错那县| 兴安县| 海原县| 澄城县| 清水河县| 昂仁县| 安阳县| 神农架林区| 叶城县| 苏尼特左旗| 台北县| 裕民县| 花垣县| 南乐县| 乐清市| 平塘县| 汕头市| 神农架林区| 临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