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國家領導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來華舉行第二十五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訪華前,馮德萊恩剛見完石破茂,在美日達成協議的背景下,歐洲有了“模版”和壓力。
聯袂訪華,歐盟領導人的核心訴求究竟有哪些?中歐能否聯手破局?
剛見完石破茂,石破茂就跪了,增加從美國進口大米、汽車、卡車以及其他農產品和商品,還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
作為讓步,美國對日本的關稅也由此前的25%下降至15%。
很顯然,特朗普政府的“先極限施壓,在稍微松口”的談判方式,對日本起到了作用,尤其是近日石破茂所在的執政聯盟在參議院失利,日本國內要求石破茂下臺的呼聲漸多,石破茂當局急于用協議來轉移民眾注意力。
而這也給正在談判的歐盟以及韓國起到了模范作用。
此前美歐貿易協議遲遲未有進展,一個重要分歧就是汽車關稅,歐盟官員一直致力于為歐洲汽車制造商爭取關稅豁免。
然而如今日本不僅沒能免除汽車關稅,相反還同意開放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也開始動搖了,據悉,為了避免美國將關稅上調至30%,歐盟可能也會同意與美國達成與日本類似的貿易協議。
不過美歐協議還未一錘定音,或與馮德萊恩以及科斯塔訪華有關。
在當前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加劇、全球產業格局深度重構的大背景下,歐盟正站在“外部壓力加劇、內部結構失衡”的關鍵戰略節點。
美國特朗普政府保護主義政策強勢回潮,對長期穩定的跨大西洋伙伴關系信任基礎造成嚴重沖擊。根據美國最新貿易政策動向,其計劃于8月1日起對歐盟進口商品加征30%關稅,若雙方在剩余一周的談判窗口期內未能達成實質性妥協方案,歐盟經濟體將面臨顯著的關稅壁壘沖擊。
然而歐盟依舊沒有放棄打“中國牌”,頻出對華強硬政策,在第18輪對俄制裁中再次“點名”中國,以“援俄”為由將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列入制裁清單。
實際上,“援俄”只是歐盟的借口,遏制中國才是歐盟的真正意圖。
但歐盟又不得不承認自己對中國產業依賴性、互補性強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歐盟內部,針對對華議題的戰略取向呈現出顯著的分歧態勢,這種分歧橫跨政治、經濟及意識形態等多個關鍵維度,各領域間相互交織、影響深遠。
當前,務實合作的需求與“制度性對抗”的傾向形成兩股對沖力量,在歐盟內部持續博弈,導致其難以凝聚形成一套統一、明確且具連貫性的對華戰略框架。
此次歐盟雙巨頭聯袂訪華,馮德萊恩也直截了當的表示,希望中方放開稀土管制,解決“產能過剩”,以及切斷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系。
馮德萊恩這番“口出狂言”的政治姿態,想的就是在動身前,對中國“先聲奪人”,然而這背后卻沒有足夠的證據作為支撐。
外交部發言人說了這樣的三句話:首先,中俄之間的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當受第三方干擾;
其次,當下需要平衡的是歐方的心態;
最后,衡量是否產能過剩,不能單純以產量和出口量作為標準,否則歐洲的空客飛機和德國的汽車豈不都是產能過剩?
從中國此次外交辭令來看,沒有歡迎,使用的是經中歐雙方商定的表述,措辭上微妙的變化,被外界視為冷淡的明確信號,更像是一次工作會談。
更關鍵的是,原定為兩天的中歐峰會也被壓縮為一天時間,可見在經歷馮德萊恩等一行人的折騰后,中方也不再對歐洲抱有期待。
實際上,歐盟當前所面臨的核心危機,本質上源于美國對外戰略的重大轉向,這一轉變導致長期依附于美國戰略框架的歐盟,在安全保障、經貿關系等多個關鍵領域遭遇系統性挑戰,整體戰略處境顯著惡化。
而中國的發展態勢與中歐合作潛力,客觀上為歐盟提供了應對外部戰略壓力、實現戰略自主的重要機遇。若歐盟能深化對華務實合作,將有效增強其抵御美國單邊主義施壓的能力。
然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當前關鍵節點上,似乎未能準確研判中歐關系戰略態勢,仍試圖通過對華強硬姿態迫使中方讓步。其政策取向背后,反映出部分歐盟高層對美國戰略承諾仍存不切實際的期待,試圖通過配合美國對華遏制戰略換取跨大西洋關系利益。
只能說,馮德萊恩還是打算了算盤,特朗普掀起關稅戰的背景下,真正大禍臨頭是歐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