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所有內容均有可靠信息來源,詳細出處見文章末尾
“自討苦吃!”
在中歐峰會召開前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突然轉向訪問日本,根據《日經亞洲》2025年7月23日的報道,馮德萊恩提出要與日本構建一個“競爭力伙伴關系”,其中一項關鍵內容是聯合開發稀土資源。
更令人費解的是,歐盟似乎對與日本的合作充滿信心,一邊享受著來自中國的供應鏈支持,一邊謀劃“去中國化”的戰略布局,歐盟這是不珍惜機會,執意選擇背信棄義?
訪華前的挑釁行為,歐盟展現強硬立場
中方對此次中歐峰會表現出明顯的冷淡態度,不同于以往,中方并未正式發出邀請函,此次訪問是“雙方協商一致”的結果,這種外交措辭的細微變化,已經預示了會議的冷清氛圍。
歐盟在峰會前的行動更是火上加油,除了對中國金融機構實施制裁外,歐盟還禁止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參與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公共采購項目,這些舉措被中國商務部直接批評為“無中生有”。
早在6月份,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就公開放話:“如果中國不放開稀土出口,就別想馮德萊恩來訪”,他強調中方必須在30天內解決稀土出口問題,否則訪華計劃可能取消。
數據顯示,近幾個月,中國對歐洲稀土磁鐵出口量持續下降
然而中方并未退讓,反而在7月份擴大了對鏑、鋱等重稀土的管控措施。數據顯示,歐盟每年用于新能源產業的稀土需求為1.2萬噸,其中92%來自中國進口。
這種深度依賴迫使馮德萊恩不得不另辟蹊徑,在與日本的合作框架下,歐盟希望借助其在格陵蘭島、非洲及歐洲本土的稀土開采項目,吸引日本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例如,法國正在建設歐洲首個大規模稀土回收工廠,部分資金與技術支持來自日本的政府與私營機構。
歐盟希望通過這種合作模式,結合日本在高端材料制造方面的優勢,打造一個涵蓋開采、回收與加工的稀土供應鏈體系。
這一合作被視作歐盟“戰略自主”戰略的一部分,意在降低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并在全球供應鏈中爭取更有利的地位。
中國稀土產業在全球的地位
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源于其豐富的資源儲備、長期的技術積累以及完整的產業鏈條。中國的稀土儲量占全球總量的30%以上。
但更關鍵的是其在稀土冶煉與分離環節的絕對優勢,全球超過90%的稀土冶煉產能集中在中國,稀土的真正價值遠不止于“開采”。
冶煉與萃取的技術壁壘,才是中國掌控全球90%以上中游冶煉分離產能的核心優勢,復雜的溶劑萃取技術、伴生放射性元素的環保處理、以及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優勢,構成了短期內難以逾越的行業壁壘。
即便法國的稀土回收工廠與日本所謂的“城市礦山”技術全部落地,也只能滿足全球需求的區區5%。
而格陵蘭島與非洲的稀土開采項目,不僅面臨環保與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還要面對美國的“長臂管轄”,馮德萊恩在面對華盛頓時,恐怕難以像面對北京時那樣強硬。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日本自身所需的80%的鐠釹氧化物仍然依賴從中國進口,《日本經濟新聞》指出,馮德萊恩的提議更像是“空手套白狼”,歐盟既想獲取日本的技術,又不愿承擔礦山開發的高昂成本。
這種矛盾在7月23日的日歐聯合聲明中顯露無疑:雙方僅達成“加強科研合作”的模糊共識,未涉及任何實質性投資安排。
歐盟的決策還暴露出對產業鏈協同的嚴重誤判,中國完整的產業體系,使得任何技術突破都能迅速轉化為市場優勢。
中國企業開發的“無重稀土磁體”技術,已經直接沖擊日本在高端領域的專利壟斷。反觀歐盟,內部產業政策分歧明顯,環保法規對采礦項目層層設限。
以法國那家備受關注的回收工廠為例,就曾因環保抗議而停工長達半年,脫離中國另起爐灶,更像是自設障礙的困局。
結語
馮德萊恩的短視行為,正在將歐盟推向困境。她所強調的“去風險”,實質是以意識形態凌駕于經濟利益之上,最終只會讓歐盟在全球產業鏈中被邊緣化。
更令人遺憾的是,歐盟本可借中歐建交50周年之機實現關系升級,卻被馮德萊恩搞成了“戰略誤判”的典型案例,這種將政治私利置于經濟現實之上的做法,終將讓歐盟在國際競爭中“賠了夫人又折兵”。
信源:觀察者網2025—07—23——馮德萊恩:想跟日本一起挖稀土參考消息2025—07—22——日媒:面對特朗普威脅,日歐靠攏局面重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