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二十屆中央紀委常委會舉行集體學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李希主持會議并講話。本次學習聚焦的主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李希強調,紀檢監察機關要“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要強化正風肅紀反腐,盯住科研項目評審驗收、經費管理、授牌獎勵等風險點,嚴肅查處利用項目管理權搞權錢交易、內外勾結套取科研經費等腐敗問題”。
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提到“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其中的幾個關鍵詞“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與“人工智能”,不僅是過去幾年企業、國家之間競爭的核心領域,也是未來很長時間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變化的關鍵所在。今年年初爆火的DeepSeek,就像推倒了一副多米諾骨牌,此后,多國政府和相關企業已經展開一場以資金、人才以及相應機制和環境為核心的追逐戰。
圖/圖蟲創意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7月1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中國現在的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已經超過歐盟平均水平,接近OECD國家平均水平。而從總投入看,2024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36130億元,投入總量居世界第二位,相當于每天投入超98億元,且仍處于快速增長中,2012年突破1萬億,2019年突破2萬億,2022年突破3萬億,2023年增長8.4%,2024年增長8.3%。
但這些事關中國高科技崛起和大國競爭的經費,有些并未投當其事,而是被騙取、違規分配或挪作他用,有的虛假報銷或虛列人員冒領,有的簽訂虛假或虛增金額的合同套取,有的通過親屬代持股份成立關聯公司,甚至出現造假能過審批、不論證可獲立項、未完成也過驗收等情形。以至于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曾在一次發布會上用了三個詞:“憤怒”“痛心”和“錯愕”。中國科協2011年調查給出的數據是,科研資金用于項目本身僅占40%左右。這些年已有改觀,但流失在項目之外的經費數目依然驚人。
科研經費腐敗,不僅降低了對科研項目的實際投入總額,還破壞了這個行業的生態。當一個需要排除各種干擾、心無旁騖投入才能提高成功率的行業,不得不為申請經費而打通和維系人脈,并與那些面目可疑的項目競爭時,其在科研方面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加上很多腐敗人員往往手握話語權和決策權,其影響的人群和對生態的破壞會指數級增加。
科研經費所涉及的主要系統,比如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以及科技部等,一直在尋求破解之道。公示與懲處的力度都在增加,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頻頻公布違規案例,懲處措施包括收回經費、取消資格、撤職免職,嚴重者甚至入刑。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科研經費腐敗被發現的概率和懲處力度,尚未形成足夠的震懾效應,違法收益大于違法成本的現象依然存在,致使這一問題屢禁不絕。
還有部門在嘗試過程管理,比如中國科學院圍繞科研經費相關的權力運行、內控機制、工作程序等方面,試行信息公開,比如針對采購環節,在內部網站建立物資采購信息管理系統,將采購申請、詢價管理、采購審批、訂單管理等環節信息納入系統,以信息化手段推進采購業務公開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還有一個過去多年被廣泛討論的問題,即科研經費的分配體制問題:是否能由目前主要由行政部門主導的分配體制,一步步引入市場因素,形成行政與市場手段都能發揮作用的良好局面?在后一種模式下,權力部門只做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執行則交給能體現政策目標和專業水平的獨立第三方,這樣既能以專業操作來實現政府的目標,又能摒棄基于個人私欲權力的不當行使。
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端科技對國家間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當下,營造一個對科研友好、激勵與約束并存的環境意義重大,無論是從預防腐敗的角度完善或改革科研經費分配制度,還是從震懾的角度加大對科研腐敗的懲治力度,都在當下的競爭格局中具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性。
發于2025.7.28總第119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科研反腐,變局之下的緊迫感
作者:韓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