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中方的邀請函拉滿了期待,這讓美國“對華鷹派”全面失勢?
美媒《紐約時報》聲稱,美國總統特朗普私底下有極為強烈的訪華意愿,在經貿、外交等方面對中國釋放積極信號的同時,白宮也在籌備一個商界代表團,各路美企都在爭名額,就為了能在飛往中國的空軍一號上有一席之地。
【特朗普據稱“有強烈訪華意愿”】
受此影響,對華鷹派暫時性地被邊緣化,免得他們成為中美高層互動的干擾因素。在一個多月前,這些人的聲量不可謂不高,但目前都要為特朗普的訪華意愿讓路。
另外,根據消息人士的說法,特朗普希望在今年晚些時候收到中方的邀請函。如果要確保這點,他和他的內閣就不能節外生枝,對中國的措辭要更為審慎一些,更不能像之前那樣隨心所欲。
順帶一提,對于“特朗普希望訪華”的消息,美國商務部拒絕置評,白宮、財政部和貿易代表辦公室則是選擇沉默。這種不置可否的態度,其實已經說明了很多。
不管最后特朗普能不能成行,美方或許都會就這個問題與中國溝通,因為這還得看中方會不會點頭。
關鍵在于,中美圍繞經貿協議的進展是否順利。
【《紐約時報》稱,對華鷹派現在被“邊緣化”】
之前的中美關稅戰,無論美國愿不愿意,白宮曾經屢試不爽的技術管制措施,終于成為兩國談判桌上的籌碼,原因無他,中國展現出了對等反制的能力。
中美上一場談判已經是一個月以前,至今美國戰略界都在講,美國同意將出口管制問題納入談判范疇,是中國的“重大成就”。
我們也能看到,倫敦談判之后,美國顯著放松了在高科技領域的管控力度。
由此可見,美國過去多次聲稱,出口管制是“國家安全問題”“不容討論”,這只是個借口而已。
但如果不是中國反制力度到位,恐怕這層窗口紙還不會這么快戳穿。
【白宮正在制定隨特朗普訪華的商界代表團名單】
這里就不得不提,當年率先將出口管制應用到中美經貿關系的,恰恰是特朗普,拜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結果到了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卻不得不有所收斂。
可能在中美第一場談判之后,美國就在有意識地為鷹派言行降調了。5月中旬,美國商務部曾經出臺一個措辭極為嚴厲的聲明,專門沖著中國來的,結果在幾個小時以后,該聲明象征性地撤回了措辭。
主要是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擔心,這類行動可能會損害后續的中美互動。
接下來,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一個標準的鷹派人士,于6月出現在了中美談判的倫敦會場。
【前不久,中美舉行了雙邊外長會】
緊接著,其他那些知名的對華鷹派人士,紛紛被“邊緣化”,比如說慫恿特朗普發起關稅戰的經濟顧問納瓦羅。
然后是國務卿魯比奧,他和盧特尼克一樣,首先是特朗普提拔上來的內閣高層,然后才是對華鷹派。
特朗普如果想來中國,他們要做的不是公開勸阻,而是要大力配合,甚至走上中美互動的一線,以展現自己的忠誠度。
魯比奧前段時間,也在馬來西亞與中方舉行了他上任以來的首次中美外長會談,當時就有猜測說,這是在為后續的元首會晤做鋪墊。
不過這類傳言,中美基本上不會過早地對外證實,只有一切準備就緒,才會有更確切的消息。
還有就是,特朗普之前對國家安全委員會進行了重組,里面的一些鷹派成員被就地解職,理由是他們對總統“不夠忠誠”,就連原先的國安顧問沃爾茲都被發配到聯合國當大使,魯比奧正在頂他的班。
【特朗普能不能來,還要看中國會不會點頭】
這一系列人事變動下來,讓那些主張中美積極互動的白宮高層有了更多發聲空間,再配合商界人士的政治游說攻勢,才造就了現在的微妙局面。
特朗普能否成行?他想要的晚些時候訪華,究竟是9月份來,還是更要靠后一些?早來的話,或許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如果另行安排,也能為雙邊互動留下更多的緩沖,從而有充分的時間敲定所有細節。
和之前中美“止跌企穩”不同的是,特朗普上來以后,兩國互動模式有所變化,一場關稅戰,讓經貿議題成為中美加強對話的切入點,而不是傳統的戰略溝通渠道,這恰恰符合特朗普那種“達成交易”的思路。
不管怎么說,中美如果能順利達成新一輪協議,在其他領域也沒有出現大的摩擦,確實能為特朗普訪華鋪平道路。
有必要明確的是,美國內部的對華鷹派失勢,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是特朗普政府那邊權衡利弊后的取舍。這些人眼下暫時蟄伏起來,等到了特定階段,又會繼續對中國示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