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辭令的微妙,往往暗藏驚雷。
2025年7月21日,當中國外交部宣布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24日訪華時,一句“經雙方商定”替代了慣常的“應中方邀請”,微妙變化瞬間點燃國際觀察家的神經。
幾乎同時,中國商務部措辭強硬地指責歐盟在最新一輪對俄制裁中無理將中資銀行列入“黑名單”,要求歐方“立即停止錯誤行為”。歐盟人未到,制裁大棒卻先揮下,中方迎頭就是一記冷峻警告。
馮德萊恩此行倉促提前,意圖昭然若揭——搶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并發動大規模對歐關稅戰之前,試圖穩住對華經貿關系。
馮德萊恩(資料圖)
歐盟內部早已亂作一團:德國期望以增加進口美國天然氣和農產品換取關稅豁免,法國則因自身農業出口和俄羅斯能源依賴強烈反對,東歐國家更是公開傾向站隊美國。默茨甚至公開批評馮德萊恩“效率低、談判能力差”。歐盟內部的分歧猶如一地雞毛,戰略自主的華麗外衣下,是深陷美中博弈夾縫中的焦慮與分裂。
7月2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會晤,中方以最高規格展現了大國氣度,但核心立場堅如磐石。會談中,中方領導人清晰傳遞了三點戰略主張,字字千鈞:相互尊重伙伴定位,開放合作化解摩擦,踐行多邊維護秩序。
中方一針見血地指出:“歐洲當前的挑戰并非來自中國。”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合作大于競爭、共識多于分歧的底色從未改變。中方視歐洲為多極化世界的關鍵力量,一貫支持歐洲一體化和戰略自主。但尊重必須對等——歐方必須尊重中國人民選擇的道路與制度,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
中方更直言不諱:“若以西方走過的路衡量中國,認知必然偏頗。”這種文化、制度差異不應成為障礙,中歐關系必須超越第三方干擾,在深化理解中樹立正確認知。
歐盟(資料圖)
面對歐盟部分勢力鼓噪“去風險”、“降依賴”,中方以歷史與現實邏輯作出強力駁斥:“相互依賴不是風險,利益交融不是威脅。”筑墻設壘的“脫鉤斷鏈”只會孤立自身,中歐經貿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中國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開放正為中歐綠色、數字伙伴關系及相互投資創造廣闊新空間。
中方直指要害,要求歐方保持市場開放,克制使用限制性工具,為在歐中企提供公平環境。
面對世界百年變局與地緣沖突升溫,中方呼吁中歐共同擔當:“多邊主義、團結合作才是唯一答案。”雙方應共同守護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基石,推動全球治理體系革新,協力應對氣候變化等危機。中方重申從是非曲直出發勸和促談的原則,愿與歐方協調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成功,并在人工智能治理等新興領域展開務實合作,共同塑造平等有序的多極化世界與普惠包容的全球化。
馮德萊恩雖稱中方三點主張“至關重要”,肯定中國發展成就及中歐關系對全球的價值,承諾“不尋求脫鉤”、歡迎中國投資,但其承諾的“平衡、對等、互惠”卻難掩蒼白。歐盟在關鍵領域的現實困境暴露了戰略自主的虛幻——78%的軍事裝備依賴美國供應,俄烏沖突中仍需仰仗美軍支撐,能源與綠色轉型對中國光伏(60%依賴)、鋰電池(45%依賴)的供應鏈深度綁定。揮舞對華制裁大棒的同時,歐洲超市的能源價格與商品通脹卻持續灼傷普通民眾。
歐盟(資料圖)
歐盟陷入一個自我消耗的怪圈:既畏懼特朗普關稅大棒(威脅德國580億美元汽車出口及1400萬就業),又難以割舍中國市場的巨大紅利與產業支撐。所謂“戰略自主”成了政客們安撫選民的修辭游戲,在關鍵決策時卻始終無法掙脫美國戰略捆綁。
當內部德法為利益激烈爭吵,東歐國家各尋靠山時,歐盟的統一行動力被極大削弱。這種深層次的分裂與依附性,使其難以作為真正獨立的力量出現在世界舞臺。
馮德萊恩的北京之行猶如一面棱鏡,折射出歐盟在時代裂變中的集體困境。
中方清晰的三點主張不僅是對中歐關系航向的校準,更是對全球治理新秩序的一次重要闡釋。當歐盟沉迷于在“親美”與“合作”間走鋼絲,它需要清醒認識到:真正的戰略自主絕非左右逢源的投機,而是建立在獨立判斷與行動勇氣之上的擔當。
歷史不會等待猶豫者。
歐盟若不能凝聚共識,擺脫對虛幻“保護傘”的依賴,終將在中美兩大國的戰略定力前,被自身的內耗與搖擺拖入更深的漩渦。
北京的三點主張字字千鈞,其分量需要布魯塞爾用行動而非口號去丈量。未來的全球格局,終將屬于那些敢于直面現實、獨立擔當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