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增進中華文化認同。
近年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圍繞實施“文教興州”戰略作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功能,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思想引領,架起“連心橋”
“通過學習,我深刻認識到,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經濟紐帶越來越緊,大一統意識越來越強,文化認同越來越深。”參加州委黨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班的學員馬銘說。
理論培訓。
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培訓基地、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持續在學習領會、宣傳闡釋、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干部教育培訓中。
州委黨校作為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基地,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課程。2021年以來,州縣兩級黨校舉辦各類干部培訓班198期,培訓干部1.1萬余名。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作為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聘任29位專家,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標任務、內涵外延等內容扎實開展理論研究。在學院學報、校刊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專欄,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討。2021年以來,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題研究103項,發表理論文章126篇,出版專著4部,榮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立項1項,省級優秀成果獎3項。
打造興義市桔山廣場、興仁市東湖公園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興義市灑金小學、興仁市第七小學、貞豐縣民族中學、普安縣龍溪石硯小學、義龍新區新市民二小獲貴州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校命名,全州建設7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陳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月”活動600余場次,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理念,增強“五個認同”。
文化鑄魂,畫好“同心圓”
“我們圍繞紅軍長征過播東的戰斗遺址,講好紅色故事,把長征精神弘揚傳承下去。”望謨縣播東村紅色講解員黃生高說。
積極推動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化活動。
州博物館守護好、傳承好、陳列好館藏文物,推出“夜郎的疑問——漢代歷史文物展”,展出交樂出土的東漢銅車馬、撫琴俑等珍貴文物,挖掘2000年前西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通過文物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
對話歷史。
依托興義市威舍紅軍村、興仁海河戰斗遺址、望謨卡法村等革命遺跡遺址,持續推進9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出版發行《黔西南州紅軍長征故事選》等文藝精品,舉辦“銘記十日——紅軍長征過境黔西南90周年歷史”展,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力量深入人心。
以“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火把節”等節慶活動為紐帶,加大非遺傳承保護力度,創新推出一批優秀文化精品。收集、整理少數民族古籍條目1143條;精心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劇目《山水八音》《谷藝神袍》等;抒情長詩《盤江魂》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以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群眾為原型創作的《手留余香》入圍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打造民族歌舞劇《錦·藍》參加省第八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組織參加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2個。
以文促教,激發“動力源”
“端午節期間,我們組織學生們開展包粽子,紀念屈原活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埋在學生心中,培植家國情懷,讓同學們樹立報效國家的志向。”安龍春潭二小校長張普秀說。
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在發展教育事業中傳承中華文化。以文促教、以教興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興義師范學院、黔西南職院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納入課堂教學內容,廣泛宣傳推介“道中華”微信公眾號,培植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推普興鄉”行動現場。
持續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實用技能“推普興鄉”行動,采取“推普鄉村行”“小手拉大手”“家校共建”等形式,通過培訓、公益活動、文藝表演等方式營造“人人都說普通話”的良好氛圍。2021年以來,共開展“百場雙語大宣講”“推普興鄉”活動40余期,受益群眾達到2萬余人次;通過雙語廣播等設施設備開展線上宣講,覆蓋群眾超過50萬人次。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引導1291個村(社區)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并發揮1153個“紅黑榜”、898個“紅白理事會”作用,倡導文明新風尚。持續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挖掘選樹推薦“身邊好人”。
2021年以來,黔西南州入選“中國好人榜”、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新時代好少年、第八屆全省道德模范及“貴州好人榜”提名獎共計60人。
文旅融合,綻放“團結花”
“興義的萬峰林景區太美了,民族風情非常濃郁,氣候非常涼爽,美食讓人終生難忘!”來自重慶的游客李長生高興地說。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探索各民族團結融合、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有效路徑,促進各族群眾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
制定實施《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實施方案》,推動全州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會址)、A級以上旅游景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全方位嵌入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
游客打卡萬峰林美景。
聚焦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不斷豐富文化旅游、休閑度假、戶外運動等業態,推動“康養+”多業態協同發展,積極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萬峰林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黔西南州榮獲“世界康養示范城市”稱號,興義地質公園入列“世界地質公園”名錄,萬峰林馬拉松獲中國田協A1類賽事認證,文旅體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依托獨特的自然珍寶和文化瑰寶,以及國際山地旅游暨戶外運動大會、“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等平臺,著力打造興義市萬峰林、安龍加油文化公園、貞豐古城、晴隆阿妹戚托小鎮“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試點,推動文化旅游與民族團結進步相互促進、融合發展,讓黔西南旅游知名度、影響力不斷提升,共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旅游形象。
2025年上半年,黔西南州接待國內游客同比增長12.32%,旅游總花費同比增長13.8%。(文/圖 陳湘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