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學者看“抗戰主題展”
銘記中國人民14年波瀾壯闊抗戰史
日前,《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開幕。7月11日,本報記者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編輯部主任胡永恒一起走進這場意義非凡的展覽,以學術視角深刻感受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
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王宙/攝
★★★砥柱中流★★★
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站在抗戰最前線
漫步在盧溝橋畔,宛平城內,斑駁的城墻,沉默的石獅,似乎在訴說那段波瀾壯闊的烽火歲月。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仿佛走進了一部厚重的歷史教科書,每一頁都鐫刻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與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
時間回溯到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進而侵占中國東北全境。胡永恒向記者表示,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領導東北人民進行抗日游擊戰爭,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推動全民族抗戰發揮了重大作用。民族危亡之際,正是信仰的光芒,讓最早覺醒的力量挺身而出。
展覽展出了1937年日軍關于楊靖宇信件的日文檔案,記錄了楊靖宇指揮部隊從遼寧桓仁向清源挺進的作戰計劃,其中還有今年最新公布的楊靖宇給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三師的信函。胡永恒說,九一八事變后,受黨的派遣,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人在東北組織抗戰力量,與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40年2月,楊靖宇遭日偽重兵圍剿,冒著嚴寒,同數倍于己的敵人浴血奮戰,直至壯烈犧牲。日軍剖開他的腹部,發現他的胃里竟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樹皮、棉絮和草根。英雄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
隨著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主張。展柜中有一封泛黃的書信,是1936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為聯合抗日給張學良的親筆信。面對蔣介石堅持“剿共”政策,張學良、楊虎城多次勸諫反遭申斥,1936年12月12日,張、楊決意實施“兵諫”,即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胡永恒表示,我們黨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直接促使國共兩黨從對立走向合作,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這一事件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
在14年艱苦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并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形成了全民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
殲滅日軍1000余人,擊毀日軍汽車100余輛,繳獲數門九二式步兵炮以及步槍1000多支……在平型關大捷展陳區,展出了這場戰役勝利后我方繳獲敵人的大量軍用物資。“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胡永恒談道:“面對敵我裝備的巨大懸殊,八路軍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與敵人殊死拼搏。八路軍的這場勝利,極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勝利的槍聲,擊碎了侵略者的狂言,點燃了全民族抗戰的星火。”
1940年百團大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戰場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我們發動了105個團,在廣袤的華北大地對日偽軍發動大規模破襲戰,主要進攻日軍據點和交通線。在三個半月的時間里發動大大小小的戰役1824次,斃傷俘日偽軍超4萬人,拔除敵據點近3000個,破襲鐵路、公路約2000公里。”胡永恒向記者講述,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略進攻,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更在抗戰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寫下光輝一頁。百團齊發的壯舉,在華北大地寫下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
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勇敢戰斗在抗戰最前線,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展覽現場 本報記者段丹潔/攝
★★★全民族抗戰★★★
開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也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7年,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抵抗,中國由此進入全民族抗戰階段,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地下一層,一面由5098張抗日戰爭影像組成的照片墻震撼人心,這代表著中華民族從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共計5098天、14年的浴血抗戰歷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胡永恒談道,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中國戰場始終是東方反法西斯的核心陣地,為世界正義事業筑起了堅不可摧的東方防線。東方主戰場的堅守,是中華民族獻給世界反法西斯事業的鐵血擔當。
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寫道:“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胡永恒告訴記者,《論持久戰》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的綱領性文獻,不僅闡述了為什么是持久戰和為什么最后勝利是中國的,更深入闡釋了怎樣進行持久戰和怎樣爭取最后勝利,提出了戰勝敵人的理論方法,在“亡國論”和“速勝論”中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到達光明未來的必由之路。科學的預見如燈塔,指引著在迷霧中前行的抗戰航程。
“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不移地站在革命最前線,發展出一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壯麗篇章。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復原地道,像是回到了戰火硝煙的年代,頭頂的木板上仿佛有敵人正在經過。地道之外,數字展示屏清晰直觀地呈現出地道戰的作戰設施和戰術。此外,還有地雷戰、麻雀戰等,真切反映出中國人民抗擊敵人的智慧與決心。
展覽還揭露了侵華日軍滅絕人性地使用各種殘暴手段,對中國人民進行大規模屠殺,制造的大量血腥慘案。日本侵略者公然違反國際法,運用大規模生化武器,進行罪惡的細菌戰與化學戰,造成中國軍民大量傷亡。“中國軍民傷亡3500萬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黑色的背景板上,一串串數字和一張張駭人聽聞的戰爭照片,昭示著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日軍暴行罄竹難書。
胡永恒談道:“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的東方主戰場地位,西方史學界曾有意無意地忽視或回避,但歷史不容篡改——中國戰場牽制了七成以上的日軍主力,打亂了其‘北進’‘南進’計劃,為蘇、美、英等國減輕了戰略壓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仍牢牢拖住日軍主力,這種犧牲與堅守,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鍵支撐。歷史的天平上,每一份犧牲都重如泰山,每一次堅守都照亮未來。”
★★★紙短情長★★★
書寫革命者報國之心
“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趙一曼在犧牲前給兒子的遺書中如是寫道。在首次展出的趙一曼從被捕到英勇就義的詳細檔案展臺前,不少觀眾紛紛駐足,被這位革命烈士同時也是一位普通母親的事跡所感動。
展覽展出了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八路軍副參謀長、前方總部參謀長左權寫給妻子劉志蘭的一封家書,也是他的最后一封信。左權在信中寫道:“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廿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些家書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催人淚下,感人至深。“這些家書不僅是革命者個人情感的表達,更是那個時代無數先烈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胡永恒感慨道:“通過家書我們可以看到,革命先烈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兒女情長,有對親人的不舍,有不能陪伴孩子成長的心酸與愧疚,但為了國家前途命運,他們舍棄個人小我,毅然投身偉大的抗戰事業。這種家國情懷支撐著他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堅持戰斗,直至勝利。家書里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最堅韌的精神紐帶。”
經過14年浴血奮戰,中國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宣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抗戰硝煙散去,保衛和平之精神永存。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對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將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史冊上,永遠銘刻在人類正義事業史冊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隋萌萌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