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東北大學6名學生在實習期間不幸溺亡的事件,引發了全網關注。
原本以為是一次普通的校外實訓,結果卻成了6個家庭的噩夢。而隨著央視總臺的深入調查和實地探訪,一些謠言被澄清,但更多令人憤怒的細節也浮出水面。
據央視報道,7月21日,東北大學55名師生前往某企業進行實訓。當天下午,企業還組織了安全培訓,看起來一切都很“合規”。
但誰能想到,培訓剛結束沒多久,就發生了悲劇,有人掉下去了!
聽到呼救后,現場工作人員立即關停設備,展開救援。而其中一名老師在墜落過程中,竟然被平臺下方的橫向鋼梁掛住,懸在半空,隨后被安全繩救回。
而6名學生就沒這么幸運了,他們直接掉進了十幾米深的浮選槽,最終不幸身亡。
有網友調侃:“老師掛了鋼梁,學生掛了命。”雖然這句話很扎心,但確實也反映了大家對事故細節的震驚和不解。
網上一度傳言礦漿是強酸、強堿甚至高溫液體,學生遺體被腐蝕得慘不忍睹。但官方澄清,礦漿pH值為8-9,溫度三四十度,不具備強腐蝕性和高溫危險性。
也就是說,雖然不是“硫酸池”,但也不是“溫泉泡澡”。學生墜入后,吸入礦漿導致窒息死亡,同樣慘烈。
而且殯儀館也回應了,遺體沒有損傷,受傷老師也沒有截肢,目前四肢完好,正在康復中。
這些信息雖然澄清了一些謠言,但也讓人更加疑惑:既然礦漿不致命,為什么救援花了40分鐘?
從事故發生到專業救援人員抵達,整整花了40分鐘。這40分鐘,對6個年輕人來說,就是生死之間的差距。
在這40分鐘里,到底發生了什么?是廠區應急機制不健全?還是救援流程混亂?有沒有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有沒有足夠的安全防護措施?
這些問題,現在都還在調查中。
而網友最關心的,是這40分鐘,到底誰在“慢悠悠地喝茶”,誰在“等上級指示”,誰在“打電話找領導簽字”?
畢竟,時間就是生命,特別是在這種深達十幾米的浮選槽里,每一分鐘都可能決定生死?
官方還提到,企業當天確實進行了安全教育培訓。但問題是,培訓是否流于形式?學生和老師是否真正掌握了應急知識?現場有沒有足夠的警示標識和防護措施?
尤其是那塊柵格板,為何老師和學生都能站上去?是不是存在違規操作?有沒有人提醒過不能踩?有沒有設置圍欄?
這些細節,現在都成了調查重點。
而網友也紛紛質疑:“安全培訓做了,但安全意識沒做。培訓完了就讓學生站在危險區域,這是哪門子的安全教育?”
目前,該事件已經提級調查,由更高層級的部門介入處理,深挖事故背后的責任問題。
校園實訓、企業合作、安全管理、應急響應……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問題。而6條年輕的生命,不該只是社交媒體上的幾個熱搜,也不該只是新聞里的一段通報。
他們背后是6個家庭的破碎,是6段人生戛然而止。
這次事件,給所有學校和企業敲響了警鐘。實訓不是兒戲,安全更不是口號。當“安全培訓”變成走過場,當“防護措施”只是擺設,那么悲劇就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不是要追著誰罵,而是要讓每一個環節都負起責任來。別再讓“意外”成為常態,別再讓“培訓”變成“送命”。
希望這次提級調查能查出真相,給公眾一個交代,給逝者一個公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