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上月底在天津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計劃打造成為一個超大型消費大國。政治觀察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記者高鷹石指出,中國國內市場的潛力遠未得到充分發揮,刺激消費與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計劃高度契合。】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在強調刺激內需、推動經濟向高質量增長轉型的重要性。如今,在海外市場動蕩、中國主要貿易伙伴指責其“生產過剩”和傾銷,以及中國經濟自身結構性問題日益累積的背景下,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國制造商之間價格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的消費表現不佳,尤其是在電商平臺上的銷售。經濟學家將此歸因于房地產市場危機期間收入停滯和消費者不確定性。與此同時,由于銀行貸款從房地產領域轉向高科技產業,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保持了強勁的增長率。因此,中國避免了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面臨的經濟停滯,當時日本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中國做法的問題又與債務增長、新興產業資本投資的高風險以及外部市場的不可預測性有關,而中國生產的很大一部分商品都銷往國外市場。然而,強調發展國內消費并不意味著中國希望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記者高鷹石認為:
“在202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就將擴張國內需求放在了第一順位,可見中央對國內消費的重視程度。但我不認為這意味要減少對外出口以降低對外依存度,相反,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出口地區的多元化,中國對東盟地區的出口近年來快速上升,僅2024年就增長了百分之九。我認為擴展國內消費更多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中國居民部門的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不到40%,而大部分國家都在50%以上,日本55%,印度60%。這意味著國內市場仍未開發完全,仍有很大的空間。”
支持國內消費與中國工業政策的優先事項密切相關。高鷹石表示, 中國政府補貼消費的預算出自“兩重兩新”政策中的“兩新”,即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他指出:“為此,中央政府發行了超過3000億的特別國債,數量是去年的一倍。補貼資金按照9∶1原則實行央地共擔,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中央承擔比例分別為85%、90%、95%。地方政府也為此推出了配套政策,以放大促進消費的效果。該分攤比例也體現了中央政府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在國內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以舊換新已被證明是特別有效的手段。高鷹石表示,國家發改委制定的(《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指定了補貼商品類別,例如車載電話、汽車和家電,一方面滿足了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國的戰略重點(如綠色轉型和發展高科技產業)。
同時,地方政府可以自由選擇地方補貼政策的重點。他說:
“具體商品類別,也給予了地方一定的靈活性,地方作為政策落地的實際執行者,可以根據本地情況與商家合作開展促銷。例如云南將家裝消費品換新補貼擴展至瓷磚、木地板等10類產品,補貼比例為15%,地方同時也在政策落地上靈活調整:四川綿竹將補貼政策下沉農村,通過‘政府補貼+企業讓利’模式在鄉鎮設立家電賣場,推動智能產品普及;重慶、廣東等地建立‘政府指導+企業配套’聯動機制,消費者可疊加國家補貼與電商平臺優惠,部分家電品類實際補貼比例達售價的20%。”
增加國內消費,需要人口增長,這導致一些中國經濟學家從社會政策的角度討論一系列問題。其中包括經濟不平等、國家的社會責任、人口學和家庭政策等問題。
高鷹石表示:“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關鍵在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就認為,改變的關鍵在于改善農村居民的社保、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應該推進城鄉居民養老金改革,通過增加農村居民養老金構建社會安全網。他建議可以考慮將較大規模的國有資本直接劃撥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同樣認為,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經濟,也贊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國家發放生育補貼。但他認為短期消費品補貼刺激的措施效果有限,當務之急在于重啟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他建議在‘十五’期間啟動一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例如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作為這波新投資浪潮的旗艦項目。”
這種做法無疑會增加預算負擔。然而,正如許多世界專家所認為的那樣,解決老齡化社會的經濟問題必然需要成倍增加政府補貼和直接支付給民眾的資金。
服務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收入,增加窮人的收入,從而促進消費——在中國,服務業就業人口的比例明顯低于許多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的積極工業化階段已成為過去,包括美國、歐盟國家和俄羅斯。然而,未來中國在社會保障領域仍將面臨重大改革。
高鷹石認為:“現代社會里,服務業創造了最多的就業崗位。中國服務業就業占比已達49%,隨著中國老齡化的進一步加深,人口聚集度還會進一步提高,大城市人口增多,偏遠地區人口減少,而在這種情況下服務消費所能創造的連鎖價值要高于單獨的商品消費。服務業不只是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領域,也是進城務工人員最容易落腳的行業。當他們進入城市從事餐飲、家政等服務工作,其獲得收入往往高于務農。這也要求地方政府為他們落實應有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才能實質性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從而真正縮小收入差距。截至2024年底,中國農民工總數接近3億人,而家政服務業作為就業的重要領域,目前已經擁有超過3000萬從業人員,超過100萬家企業,市場規模超過1.1萬億元(約合1538.3億美元)。中央近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同時也在逐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但超大型經濟體不可能單靠服務業支撐。服務業與制造業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而非相互競爭——制造業升級會催生更多配套的服務業崗位,這些崗位又能進一步提振消費,形成良性循環。”
7月7日,中國商務部宣布了刺激服務業發展的計劃,重點是讓農村人口參與其中。該計劃由商務部與其他八個政府部門聯合發布,旨在增加家政服務供給、刺激消費需求、改善民生并穩定就業。計劃中提出了14項具體措施,包括通過鼓勵農村勞動力參與家政服務業來擴大農村就業、加強職業培訓提升技能水平,以及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高鷹石補充指出,此外,計劃還規定將增加保障性住房供應,為家政服務業農民工提供城市保障性住房,確保他們能平等獲得基本公共服務,并支持他們盡快融入城市。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小程序上線啦,歡迎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