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謝雅卉):廣州,這座被譽為"千年商都"的灣區城市,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珠江水浩渺,千年的商貿氣息依舊在城市巷陌間縈繞不散。然而,在這片繁華與喧囂之間,有一片寧靜的綠洲,如同一頁被遺忘的畫卷,安靜地藏匿在廣州荔灣區的江心島上,靜待每一個愿意用心去品讀它的人——這就是充滿歐式風情的沙面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兩國看中了沙面"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以"十三行被毀,須恢復商館洋行"為借口,脅迫清政府將沙面劃為租界。沙面成為英法租界后,大批西方人來到沙面島,他們在這里建造了上百棟富有歐洲特色的建筑,漸漸把沙面打造成歐陸風情之地,形成了"萬國建筑博覽群",是最負盛名的廣州"小外灘"。在這里,你可以看到英式的紅磚別墅、法式的馬賽克地磚、德式的深色實木窗,以及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浮雕門楣……
粵海關大樓舊址(供圖:謝雅卉)
在沙面的南端,珠江之畔,矗立著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鐘樓"——粵海關舊址。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廣州被英法聯軍占領,英國攫取了中國海關管理權。粵海關舊址建成于1916年,由英籍建筑師設計,外墻用砂巖和磚石交錯砌筑,幾十根白色立柱支撐起總高31.85米的樓體,非常具有觀賞性。這座建筑是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被視為廣州近代西洋建筑的典范,建成之初是廣州長堤新興商貿區中心地標建筑,也是新世紀"羊城新八景"之一"珠水夜韻"的標志性景點。2006年6月,粵海關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作為粵海關博物館館址。館內現有8000余件藏品,設有"中國海關發展歷史"基本陳列與"粵海關與海上絲綢之路"專題展覽。走進展覽大廳,看到那些巨型的海圖投影儀和用以測算貨物進出口稅率的轉盤,我腦海中驀然浮現出百年前報關人員在此往返奔忙的身影。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舊址(供圖:謝雅卉)
在沙面一棟非常漂亮的百年法式老洋樓里,我曾和臺灣好友一同品味濃醇咖啡下午茶。這棟非常有特色的法式老洋樓室內空間面積很大,裝潢仍保留完好的古老花地磚,搭配沉穩大氣的木窗欞,再配上紅絲絨窗簾,低調又華麗。這棟建筑的前身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如今一樓已改成咖啡廳。午后的陽光透過老洋樓中的花格玻璃投射出斑駁的光影,一陣輕風仿佛還夾帶著江上的潮氣,送來遠處船舷上的吆喝聲。這場景仿佛能把時光拉回到上個世紀末,重現熙熙攘攘的沙面島各國商人在此翹首企盼貨船歸航的情景。
沙面島的臺灣銀行廣州支行舊址(供圖:謝雅卉)
說到沙面島的鄉愁之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島上一座鮮為人知的遺址——臺灣銀行廣州支行舊址。這棟建筑建于1907年,是由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臺灣銀行在此設立的支行。整個臺灣銀行樓高三層,立面以灰色花崗巖砌成,門楣上仍可辨識"臺灣銀行"的篆刻字樣。每每帶朋友來到這座高雅又復古的臺灣銀行舊址大門前,我心中總是涌起一股強烈的感慨:千里之外的臺灣寶島,也曾經把金融業務延伸到廣州。行走于斑駁的墻面與廊柱之中,我仿佛看見當時的駐地職員褪下西裝領帶,脫下禮帽,脆聲呼喊"阿婆,來碗好食的褒仔飯!"那一刻,廣州的濕熱與臺灣的鄉音在舌尖交迭,成為他們溫暖的日常。
沙面島的林蔭大道(供圖:謝雅卉)
作為一名臺灣人,我對沙面島的眷念,不僅在于其異國建筑的壯麗之美,更在于那段跨海的文化連結。那里有我在電視劇中聽過的廣府話,有我在書中讀到的"下南洋"故事……廣州的沙面島既是異國建筑的露天展覽館,也是一座橫跨兩岸文化的精神橋梁。在這里,廣州的商都氣息與南洋風情并存;在這里,臺灣的血脈與珠江的浪花輕輕拍岸。行走于殘垣斷壁之中,我看見復古的磚瓦下,流動著穿越世紀的蒼桑,我聽見潮起潮落間,回響著跨越臺灣海峽的思鄉之情。
每當黃昏來臨,漫步在珠江之畔都可以見到許多船只歸航。夜幕低垂之際,華燈初上,我喜歡倚在河堤邊上,讓江風拂面,任思緒飄向臺北的淡水河,那里的夕照亦是溫柔,漁人碼頭的紅樹林和廣州的法國梧桐林,在不同的緯度卻有著相似的晨昏回響。這種跨越海峽的鄉愁,并非刻意尋找,而是自然發生,因為歷史的紐帶早已把兩岸緊緊相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