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里,外界針對中方閱兵安排展開了各種猜測,其中一個最熱門的議題,就是中美俄元首會不會借這個機會實現同框。
在中方宣布大閱兵消息后,確實放出消息稱邀請了外國領導人訪華并參加活動,俄方這邊早早就公布了普京要來華的消息,但美方這邊,雖然在特朗普上臺后多次釋放想要來華的信號,中方也在通話中對其進行了邀請,但是否會出席閱兵活動,至今沒有確定。
(普京和特朗普)
而近日,俄方在宣布普京訪華安排時,意外透露了相關消息,這次中美俄同框恐怕無法實現了。
日前,俄羅斯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現在俄方正在為訪華做準備,這次訪問雖然時間較長,但是日程安排也非常緊湊,除了參加閱兵活動之外,還有一些國家元首會面的安排。但到現在為止,俄方沒有聽說特朗普會前往北京,所以美俄領導人沒有相關的會晤安排。
俄方的這一回應,徹底為外界的猜測揭開了謎底。
除此之外,也有報道對中美元首可能的會晤時間進行了猜測。外媒就表示,今年韓國將作為輪值主席國主辦APEC峰會,到時候中美領導人可能借機實現會晤,特朗普也可能選擇在此之前訪問中國。
結合當前的國際環境來看,九三閱兵,確實不是中美俄元首同框的好時機。
首先是美俄關系現階段還處于緊張態勢。由于俄烏沖突難以停息,特朗普近期給普京發出了“50天內停戰”的最后通牒,俄方一邊也以強硬姿態應對,雙方立場逐步尖銳化。在局勢沒有得到緩和的背景下,兩人大概率不會同框。
再加上北約內部現在對俄羅斯的警惕情緒高漲,德國、波蘭等國明確反對美俄在未協調盟友立場的情況下進行高層互動,所以若特朗普這個時候到訪中國,并同中俄領導人會面,可能將引發其盟友的反抗情緒,進一步削弱其在北約中的領導地位。
(王毅外長和魯比奧會面)
其次中美這邊,在7月份舉行的吉隆坡會晤中,中美外長確實強調了要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但雙方在關鍵領域的矛盾依然是非常尖銳的。臺灣問題上,賴清德計劃竄美及美臺軍事勾連升級,嚴重挑戰了中方底線;在科技競爭上,美國對華芯片出口限制雖然部分放松了,但仍將中國的AI、半導體企業視為是戰略威脅;在地緣博弈上,南海局勢因為菲律賓的頻繁挑釁持續緊張,美方還頻繁派遣艦機抵近偵察。
在這些問題沒能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前,元首會晤是難以達成有意義的成果的,反而可能暴露雙方的分歧。
美財長近日已經透露,中美代表在近期會進行下一步的談判,若是特朗普在協議簽署之前就來華,可能會被解讀為“為中國捧場”,對華做出讓步等,到時候可能削弱美方話語權,讓其在談判桌上喪失籌碼。
最后,我們也知道,就在特朗普生日當天,美國也舉行了一場閱兵,但當時因組織混亂徹底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陸軍第3步兵師的徒步方陣出現三次隊形散亂,M1A2主戰坦克在行進中突發動力系統故障停滯街頭,原定飛越廣場的F-22戰機因航電問題延誤47分鐘,甚至有國民警衛隊士兵因高溫中暑暈倒。
這場耗資1.2億美元的閱兵,不僅被批評為“展現了美國軍事體系的衰敗”,更引發50萬民眾在國會山周邊抗議,抗議者舉著“軍費換醫保”“停止窮兵黷武”等標語,直指特朗普政府忽視國內民生、沉迷對外炫耀。
(特朗普生日閱兵)
反觀中國,我們的每一場大閱兵,都以精準的組織、先進的裝備、昂揚的精神面貌震撼世界。而今年中方已通過國防部發布會暗示,九三閱兵將首次展示“面向未來戰爭的智能化裝備體系”,包括具備跨洲際打擊能力的高超音速導彈、可協同作戰的無人蜂群系統、新一代戰略核潛艇模型等。
在這種背景下,若特朗普作為觀摩嘉賓見證中方閱兵的盛況,無疑會進一步放大美軍近期暴露的裝備老化、體系滯后等問題,美國國內輿論必然會將兩者對比,加劇對特朗普“領導力衰退”的質疑,這對于正試圖重塑“強硬領袖”形象的特朗普而言,就是政治自殺行為。
總的來說,在根本性矛盾未解決前,任何急于求成的外交動作都可能適得其反。對中方而言,我們要做的就是堅持“以我為主”的外交策略,通過閱兵等活動強化國際話語權,同時保持對美溝通渠道暢通;而對美方而言,則需盡快摒棄零和博弈思維,認識到中美關系的穩定性對全球秩序的重要性。
以后要是兩邊能在稀土、氣候變化、地區安全這些領域,一點點做出些合作成果來,慢慢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基礎,那時候再來安排元首見面,可能就順理成章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