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很多人都說,互聯網是有記憶的。
其實未必。
遺忘,才是這個時代最廉價的商品。
胖胖一直對網紅帶貨這件事存疑。
他們口口聲聲喊你“家人”,但你一旦信了,確實就成了家人:
坑的,是家人;騙的,也是家人;翻車了,繼續消費的,還是那群家人。
哪怕上次出問題、被罰款、道歉、下架的,是他; 復出后,繼續有家人買單,繼續有家人被騙。
帶貨那一口喊得比誰都親熱,可真出了事,要么裝聾作啞,要么語焉不詳;
風頭一過,照樣可以大張旗鼓地賣,平臺繼續推,粉絲繼續信,一切如常。
這不是記憶,這是投喂之下的循環。
7月24日,界面新聞與新京報相繼發布報道,揭開了一則駭人聽聞的產品安全風波:
一款某頭部網紅旗下,銷量巨大的女性衛生巾產品,被多次檢測出含有高濃度、在化妝品標準中被明確禁用的化學成分——硫脲。
這種化學物質被列為3類致癌物,在部分樣品中檢測含量竟高達16653μg/g。
這一數字是什么概念?
在對皮膚直接接觸的化妝品中,硫脲的最低檢出限是1mg/kg,而這批產品的檢測值,足以讓人倒吸一口冷氣。
更令人心寒的是:
該產品曾被包裝成“成分黨福音”,高喊“醫療級用材”,憑借高頻次直播帶貨、情感營銷、數據狂歡,在八年時間里創下33.3億元銷售額。
可誰能想到,這些在直播間里被吹得天花亂墜的“安全保障”,現在卻成了指向身體傷害的證據鏈?
問題并不止于一次檢測結果,也不是首次“翻車”。
去年,這款衛生巾的生產方早前就因宣傳問題屢上黑榜,曾因售賣成分造假的產品被查實,結果不過是象征性罰款和公司吊銷,風頭一過,又以“更透明、更專業”的面孔卷土重來。
于是,這一次,又有人再受傷。
不僅有消費者反映使用后出現甲狀腺異常、婦科炎癥、皮膚過敏等癥狀,早在2022年就有人在社交平臺吐槽使用過程中出現明顯不適,卻被售后要求出具“三甲醫院開具的產品致敏證明”才可理賠。
說白了,幾乎是無解的維權門檻。
從2022年到2025年,仍不斷有消費者在投訴平臺上傳證據、要求解釋,可換來的往往是踢皮球式的冷處理。
有的甚至在提交完整視頻證據后,仍被置之不理。
直播間的承諾說得震天響,售后的現實卻是一地雞毛。
更魔幻的是,在另一邊,品牌方高舉“檢測合格”的說法,甩出一份地方檢測機構的報告來證明其“合法合規”。
報告顯示的確未檢測出硫脲——但細看便知,送檢樣品早就被挑得干凈無比,避開所有此前爆雷的批次。
看到這,胖胖不禁要問一句:
那幾份獨立檢測機構檢出的超高含量硫脲,是誰在撒謊?是誰在演戲?
我們無法輕易判定哪個機構在說謊,但胖胖能確認的一點是:
如果一個網紅能在短視頻平臺上反復出現、反復翻車、反復復出,而消費者始終得不到明確回應,那說明這個平臺壓根不在乎你信不信,只在乎你還愿不愿點開下一場直播。
在這場荒謬的游戲里,真正的“用戶畫像”不是你是否理性消費,而是你是否“情緒可調動”“流量可變現”。
說到底,這根本不是一場商品交易,這是一次次對信任的收割。
過去的品牌危機還能讓人看到公關修復、行業整改,而現在,網紅帶貨暴雷后,最常見的做法是:
否認一切,迅速復播。
平臺呢?
繼續推流,繼續扶持,繼續壓下搜索熱度,繼續把你往消費池里趕。
你見過哪個短視頻賣貨平臺真正建立了直播帶貨產品的強制抽檢制度?
你見過哪家平臺對翻車網紅有嚴格的信用封禁標準?
我們看到的是另一個現象:
產品出問題了,主播上熱搜了,平臺裝作“平臺只是平臺”,輕飄飄一句“我們高度重視”,就草草收場。
消費者買錯了一次商品,可能是輕信; 平臺一次次容忍問題商品,卻是清醒。
清醒地計算流量、粘性、轉化率,以及……維權門檻。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這個網紅為什么還在帶貨”,而是“為什么這樣的平臺機制還能被放任不管”。
為什么屢屢出事的產品,還能在繼續賣?
為什么平臺沒有建立公開的抽檢通報機制?
為什么用戶無法在第一時間看到真實的商品評價與負面反饋?
為什么即便多次被舉報、投訴無門,依然能在直播間里“秒殺特價”?
這些問題,也許很多人已經問膩了。
可是不問,他們就當你不會問。
我們以為短視頻的“平臺推薦”,是算法公正;
其實不過是利益導向下的精確投喂。
我們以為的“產品被投訴會下架”,是良心管理;
其實不過是風頭一過后的重新上架。
我們以為的“問題產品會被處罰”,是法治邏輯;
其實在這些平臺下,不過是輿論滅火后的一紙免責聲明。
一款“貼身”的衛生巾產品,承載著女性健康的安全底線,靠什么混進億級市場、靠什么在多次爭議后還能高調售賣,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問題。
不是因為我們不懂化學,不懂檢測,不懂抽檢標準,所以我們只能吃啞巴虧; 而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平臺說了算的消費叢林。
一次次的翻車曝光之后,還有復播,還有熱賣,這是一種諷刺。
胖胖認為,直播電商的興起,不是因為網紅多有魅力、產品多有性價比,而是因為平臺在背后架好了流量管道,精準投放,快速變現。
可所有流量的盡頭,不該是信任的破產。
今天是一款衛生巾,明天可能就是你吃進嘴里的東西。
如果以為只是“倒霉買了一次假貨”,那你真是太低估這個行業對人性弱點的研究程度了。
“騙的不是你一個人”,是他們安慰自己的良心;
“下次不會再買了”,是消費者為自己保留的體面。
可是,下次他們還會回來。
就像什么都沒發生過。
而平臺,還會繼續推。
就像什么都沒發生過。
而平臺,還會繼續推。
如果一個行業作惡沒有代價可言,真正該痛的,是普通人。
因為惡如果沒有代價,它就不會消失,只會換個包裝、換個主播、換個賣法,再次撲向消費者。
而消費者,只能痛自己識人不清、辨貨無能,痛自己維權無門、憤怒無效。
但更大的痛是,這一切根本不是意外,而是可復制、可預期、可規模化利用的生意模式。
當造假和翻車之后還能繼續帶貨,當一場欺騙的代價只是一個“道歉視頻”和一次“賬號停更”,這就已經不是什么偶發事件,而是一個完整可控、收益明確、成本極低的商業閉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