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嶺戰役硝煙彌漫。黃繼光,這位年僅21歲的年輕戰士,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敵人機槍口,為戰友贏得了寶貴的戰斗時間。
他的壯烈犧牲震撼了戰場,也讓他的家鄉四川中江縣發財埡村陷入無盡的悲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噩耗傳來時,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竟然沒有掉一滴眼淚。
黃繼光的出生地發財埡村,是一個貧瘠的小山村。村子里流傳著一句話:“發財埡,溝連溝,地主發財窮人愁。”短短幾個字,幾乎道盡了當地窮苦百姓的命運。黃繼光的家庭就是一個典型的縮影。
在地主的壓榨下,他的父親被逼死,大哥遠走他鄉,家中只剩下母親鄧芳芝,身患殘疾的二哥,還有年幼的黃繼光和弟弟。日子過得苦透了,幾乎家破人亡。
這樣的環境,讓黃繼光從小就種下了反抗的種子。他心里憋著一股勁兒,發誓長大后一定要為窮人出頭。
1949年底,解放軍的到來,給貧瘠的發財埡村帶來了希望。威風凜凜的解放軍隊伍,讓黃繼光充滿了敬仰。
他覺得,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朝鮮戰爭爆發后,全國開始征集志愿軍,當宣傳隊走進村子時,黃繼光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成為村里第一個志愿者。
母親鄧芳芝起初舍不得黃繼光離開,畢竟家里已經夠苦了,再少一個勞動力,日子更難熬。但黃繼光的堅定讓她最終松了口。
他滿懷斗志踏上了朝鮮戰場。然而,戰場上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熱血澎湃,反而非常艱苦。
他剛開始被分配到后勤工作,與前線的槍林彈雨隔得遠遠的。這讓他心里很不痛快,總覺得自己沒有機會表現。
一次聊天中,政委的一句話點醒了黃繼光。“你看手表上的螺絲,擰下來以后還能轉嗎?
”政委問他。黃繼光立馬回答:“當然不能轉了。”政委笑道:“后勤就像這顆螺絲,沒了它,戰場上的工作也轉不起來。”這話讓黃繼光明白了自己的重要性。
從那以后,他不再抱怨,專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但真正讓黃繼光走上人生巔峰的,是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打響后,黃繼光所在的部隊奉命反擊597.9高地表面陣地。
戰斗激烈到連天黑都沒停,六連的戰士傷亡慘重。黃繼光主動請纓,要求去炸敵人的地堡。
營長答應了他的請求,并任命他為六班班長,帶著兩名戰友肖登良和吳三羊完成任務。
三人一路沖鋒,炸掉了三個地堡,但最后一個地堡卻成了硬骨頭。吳三羊犧牲,肖登良重傷昏迷,黃繼光也受了傷,但他仍然咬牙向前。
接近地堡時,他扔出一顆手榴彈,雖然震暈了敵人,但地堡的機槍仍在對外瘋狂掃射。黃繼光意識到,只有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槍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他拖著滿身傷痕向地堡爬去,身后留下一道血痕。最終,他用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為后續部隊贏得了時間。
黃繼光犧牲后,他的遺體保持著撲向機槍口的姿勢。這一幕讓戰場上的戰友們無不動容。
消息傳回發財埡村時,黃繼光的家人悲痛不已。但母親鄧芳芝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嚎啕大哭。
她冷靜得讓人害怕。黃繼光的侄子黃擁軍后來回憶:“奶奶沒有掉一滴眼淚,但她的眼淚都流在心里了。
”夜深人靜時,鄧芳芝會躲在被子里失聲痛哭。這種堅韌,讓村里的人都對她心生敬意。
母親的堅強不僅體現在面對黃繼光的犧牲上,她還將另一個兒子送上了戰場。同樣是她的孩子,同樣是為了國家。
鄧芳芝的舉動,似乎印證了她對黃繼光的一句話:“孩子,為國家去拼命,咱不虧。”她的家國情懷和母愛交織在一起,讓人既心疼又敬佩。
黃繼光的犧牲成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一段傳奇,也讓他的家鄉成為了英雄的故鄉。如今,每當人們談起黃繼光,總會想起那個堅強的母親。
她用無聲的淚水和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偉大的母親”。
信息來源:[黃繼光烈士事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