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鄉下隨處可見的螢火蟲,是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憶,現在已經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瀕臨滅絕了?!?月21日,有網友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稱,螢火蟲正逐漸消失,瀕臨滅絕。評論區不少網友都因此感慨,身邊的螢火蟲、蜻蜓等越來越少。
那么,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7月22日,記者采訪了2022-2024年成都“昆蟲群落多樣性”調查監測工作小組成員、西南民族大學副教授劉偉,一起來還原“螢火蟲滅絕”傳聞背后的真相。
螢火蟲,點燈籠,飛到西,飛到東。春末夏初,夜幕降臨,走進一片密林,緩慢升騰起的點點光亮,猶如星河墜入了林間。螢火蟲憑借獨特的發光現象,成為了不少人對于初夏夜的專屬記憶。
圖據人民日報客戶端(張嬌嬌 攝)
而很多人也發現,過去在郊野、農村經??梢砸姷降奈灮鹣x,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少出現在我們生活里了呢?想要看到大片的螢火蟲,還需要到專門的景點或專業的棲息地,有時還需要支付門票。因此,“螢火蟲滅絕”傳聞屢次出現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這個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2022-2024年成都“昆蟲群落多樣性”調查監測工作小組成員、西南民族大學副教授劉偉介紹,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科昆蟲的統稱,全球已知約2400種,我國分布有200至300種。2023年6月,三葉蟲螢、紅胸黑翅螢等11種螢火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 “三有” 名錄)。但這一名錄的保護級別低于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核心作用是限制非法獵捕、交易,推動“非旗艦物種”保護,保護對象為常見或易受威脅物種,側重“預防性保護”。
盡管整體未獲國家保護,但由于螢火蟲種類生存現狀兩極分化較為明顯,陸生種數量逐步恢復,水生種面臨危機,對于部分種類的保護依然十分重要。
劉偉表示,威脅螢火蟲生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棲息地破壞、化學污染和光污染、氣候變化和商業捕捉等。但是也有人工參與科學保護獲得良好效果的成功案例。在四川青神,每年春末夏初,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都會赴一場螢火蟲之約。通過“護螢員”模式,結合濕地修復、禁用農藥等措施,該地的螢火蟲數量從瀕?;謴椭辽蟽|只,還帶動了當地的生態旅游。
青神縣的螢火蟲。圖據青神縣委宣傳部
守護童年記憶里的點點熒光,不應該等到真正“瀕?!睍r。在日常生活中,劉偉建議大家可以通過參與“護螢員”志愿活動支持科學保護,拒絕購買野生螢火蟲減少人為干擾,推動生態實踐,參與研學游、科普傳播保護知識等方式,共同參與螢火蟲保護。
(來源: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