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意味著,若美國執意施壓讓盟友做“二選一”,很可能會將對方越推越遠,加劇盟友分化,或許,這也正如英國廣播公司所說,美國將“菜單”擺在談判桌上,盟友們卻難以下咽。#優質圖文扶持計劃#
對準中國周邊,美國又是一波重拳。
環球時報報道稱,參與美韓高層磋商的一名官員透露,特朗普高舉5%軍費,施壓韓國必須擴大《美韓共同防御條約》,并將美韓同盟關系上調為全面戰略同盟。
為此,該官員認為,美國很可能是想要讓他們效仿日本,拿出實際行動來證明“臺灣有事,就是韓國有事!”
(美國要求歐洲盟友承擔高昂軍費,后者立即敦促其他盟友也應該這么做,尤其是亞洲盟友)
說起來,自打李在明就任總統一職后,大事小事一籮筐,如今美國也橫插一腳,聽聽就讓人頭疼。
先是尹錫悅案件越查越驚心,不僅涉嫌“內亂叛國”,還卷入“對鄰國非法匯款案”,這比起去年12月“戒嚴令”掀起的動亂來說,堪比大巫見小巫。
如今,這些事情還未解決,美國這邊的重拳就當頭砸下。韓國瞬間“面露難色”,國防部回應到,韓國或成為美國所有盟友中,軍費占比最高的國家之一。
有意思的是,美國最初槍口只對準歐洲盟友,以“退出北約”為由,強迫其分攤高昂駐軍費用,并將軍費開支提高到GDP的5%,一時間,不少歐洲國家都陷入混亂。
比如德國,為了湊足軍費,不惜斷供社會福利,結果引起10多萬人不滿,他們聚集在柏林高聲抗議,舉起“只要醫保、不要導彈”的旗幟。
現在,歐洲大有一種“我嘗過的苦,其他美國盟友也都要有”的架勢在,據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透露,歐洲盟友們正積極敦促美國設立全球通用標準,讓亞洲盟友也把軍費占比提高到5%。
(特朗普要求日本、澳大利亞就“臺灣有事”表態,如今韓國也收到了類似警告)
事實上,不用歐洲說,美國也早有打算。
前段時間,美國就“臺海沖突爆發”為話題,催促日本、澳大利亞趕緊回答“他們要扮演什么角色”。
從表面看,美國威懾思路并不難理解,無非是利用“軍援+軍費分攤+戰略捆綁”,來讓更多國家站到自己這邊,從而阻撓中國兩岸統一進程。
但客觀的說,基于大陸強硬反制手段,美國更多只敢在臺海周邊打打擦邊球,比如暗中送上軍事援助,而實質性的行動少之又少。
畢竟從實力角度出發,美軍已認識到臺海沖突中,他們贏面不大,更多會是兩敗俱傷。所以,與大陸發生軍事沖突,并不符合美國利益。
不敢打、也打不贏,但給解放軍上點“小阻礙”,美軍還是很樂意做的,所以就發生如今這一幕,繼日本、澳大利亞之后,韓國也收到警告令——承諾在臺灣發生緊急情況時,會發揮作用。
(美國盟友大多在防務上依賴美國,經濟上卻和中國分不開)
通過以上內容并不難發現,美國以關稅為杠桿,從經濟層面強迫盟友妥協讓步,從軍事層面讓盟友為自己的經濟爛賬“買單”,從而實現美國霸權目的。
有人算過,若這些國家為迎合美國而投入更多軍費,那之后每年的開支將堪比天文數字,如今,洛馬、雷神、波音等軍火商早已張開“饕餮巨口”,就等著歐洲、亞洲“納稅人”往里頭砸錢。與其說是加強同盟關系,不如說在定向轉移財富。
其實,特朗普上臺后下達的一連串舉措,都正在加劇與盟友之間的裂痕。
可他似乎忘記一件事:包括歐洲國家、日韓等國在內的這些盟友,更多是“軍事防務依賴美國,而經濟離不開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