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炳忠】
賴清德上任后的“期中考”,本是明年選縣市長、議員、村里長等地方公眾的“九合一選舉”,但他偏不信邪,自認惡搞針對所有在野黨的“大罷免”,就有機會提前翻盤,結果不但沒罷掉足以讓民進黨有機會在立法機構過半的六席以上,甚至是全部掛零,通通罷不掉,淪為“大罷免大破功”的笑話。
但所有“討厭民進黨”的非綠選民,恐怕只能笑一個晚上,因為臺灣名曰“雙首長制”,實則是超級大“總統”制,行政權獨大。在正常“內閣制”下,既然藍白在立法機構掌握多數,早就可以組“聯合政府”,推翻民進黨執政,尤其這次“大罷免”失敗,更等于民眾向賴清德投下不信任票。
然而,在臺灣畸形的制度下,賴清德依然穩坐執政“大位”,民進黨立法機構黨團總召柯建銘更早就放話,要對在野黨司法追殺,如今柯文哲和國民黨多個黨工主管都還身陷囹圄,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總召傅崐萁也隨時要應付各種官司。
2025年3月28日,柯建銘站在寫有“罷免”字樣的海報上 AFP
因此,這次民進黨“大罷免大破功”,賴清德固然灰頭土臉,但仍可賴皮不交出權力。真正影響臺灣政局走向的,還得看兩大變數——藍白整合和綠營內斗。
在“罷免”這種“同意/不同意”的對決中,“討厭民進黨”相對容易團結,但若回到幾組候選人的選舉,藍白只要不整合,照樣很難下架民進黨。
藍白整合將面臨的第一關,還不是2028年的領導人“大選”,而是2026年“九合一選舉”。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想要參選新北市長的意圖已很明顯,而現任新北市長侯友宜卻想指定自己的接班人,藍白兩黨勢必要整合。其次,在縣市議員選舉部分,國民黨也應在提名席次上有所禮讓民眾黨。如果國民黨自認支持者已夠,不用靠民眾黨就能奪回政權,那必然重演2024年藍白分裂,民進黨漁翁得利。
另一方面,“大罷免”結果出爐的第一時間,民進黨開記者會,賴清德并未親自出面,而是通過林右昌和吳思瑤表示,這是“公民團體”自發的罷免案,和民進黨本就無關,形同切割。
事實上,早在“大罷免”投票倒數一周,賴清德就開始轉趨低調,顯然已預見結果恐很難看,干脆及早抽身。但按照民進黨的傳統,黨主席都得為大型選舉勝敗負責,賴雖想甩鍋給“公民團體”,可必然難以服眾。
臺灣民間團體集會呼吁反對“大罷免”
臺媒早已注意到,蔡英文在整個“大罷免”中始終沒有表態,只說自己會去投票。在投票當天被媒體問到,覺得“大罷免”有無正當性,她也笑而不答,留下“神秘的微笑”。事實上,蔡對賴獨攬大權當然不滿,“英系”和其他欲在明年參選的“非賴系”人選早就結盟,其中就包括要選新北市長的蘇貞昌之女蘇巧慧。賴清德一旦堅持壟斷提名權,不排除綠營內部就會有人對外爆料,揭發賴清德及其親信涉及的弊案,賴或淪為陳水扁當年“少數執政”,最終落魄下臺的命運。
然而,我們也要注意到,無論是民進黨中央召開記者會,繼續強調“反共護臺”,抑或賴清德妄言“不分朝野,團結‘國家’”——操作兩岸對抗的意識形態,仍是他們的救命稻草,也確實擊中藍白兩黨的軟肋。
7月25日晚,“大罷免”投票前夜,國民黨舉辦造勢大會 臺媒
從2018年“九合一選舉”,也就是韓國瑜贏得高雄市長那年開始,國民黨就陷入一個魔咒,即“地方大贏,‘中央’大敗”——從地方選出的縣市長或立法機構民代都能選得不錯,但領導人“大位”就是拿不下來。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地方選舉還能靠地方服務、家族派系支撐,就像這次的“大罷免”也是如此;然而,要選到領導人層級,以臺灣特殊的地緣戰略位置,必然回到“親美”“親中”的對決。
這次“大罷免”前夕,網紅“館長”受邀到國民黨中央座談,提出“要讓大家喊出自己是中國人”,國民黨就反應冷淡。事實上,就連“館長”自己的粉絲,或者說當初從綠營轉變為挺柯文哲的“小草”,多數也只是“討厭民進黨”。
他們更多是因為現實的條件,意識到臺灣根本沒能力“抗中”,也因為“抗中”會影響到他們希望的安定生活,所以拒絕民進黨把兩岸搞到過度對立。然而,真要下架民進黨,首要之務得先將這批“小草”,成功與傳統國民黨組織票結合,共同支持同一組人選。再者,對于民進黨“反共護臺”的意識形態大旗,光靠訴求民生經濟,或者和民進黨比賽誰更“反共”,恐怕都難以過關。
如果在核心意識形態方面,繼續“拿香跟拜”民進黨,哪怕可以靠地方服務、民生議題贏得戰術性勝利,但還是取代不了戰略上被動挨打的地位,最終難逃“地方大勝,‘中央’仍輸”的魔咒。換言之,一城一地的戰術性勝利,取代不了全盤的戰略失敗。
至于有大陸網友質疑,何必想著下架民進黨或者保護藍白不被罷免,反正讓民進黨“獨”得更激進一點,不是更加速統一進程嗎?
但現實是,統一是否加速、應該在怎樣的條件下推進到怎樣的程度,仍有很多影響因素,最終還是由大陸主導,研判全局。無論如何,在島內都要先維系愛國愛臺的力量,不要在統一實現前,先遭受民進黨當局大搜捕、大整肅、大清洗,一旦失去藍白在野勢力的制衡,賴清德隨時可以以所謂的“國安”為由,發動“戒嚴”。
可以說,臺灣島內的確要有有識之士繼續努力,讓“兩岸中華民族的共同復興”,取代“反共護臺”的“政治正確”。當民進黨悄悄改用“反共護臺”取代“抗中保臺”,當陸委會副主委梁文杰詭辯“是不是中國人”并不是問題,重點是在“制度之爭”,其實民進黨已經開始意識到,純粹的“反中”“抗中”已到極限,必須再回歸國民黨傳統的“反共不反中”以掩飾“臺獨”。此時唯有戮力重建中國人的認同,用“民族復興”超越反共思維,才能建立足以對抗民進黨的意識形態。
兩岸中華民族的共同復興,既是對務實民生的關懷,也是民族認同的光榮感。當然,光靠島內意識形態的對抗,選舉投票的競爭,很難撼動決定臺灣前途的中美博弈大格局。但無論如何,降低臺灣地區民眾對大陸的排斥、對“反共護臺”的迷信,培養島內愛國愛臺的骨干力量,仍是反“獨”促統大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