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還在為美國制定對華強硬政策,今天就被通知收拾東西走人,1300名政府官員做夢也沒想到會是這個結局。
更讓人掉眼鏡的是,裁撤他們的特朗普卻在同一時期高調承諾訪華,這位"商人總統"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從鷹派大清洗到訪華承諾,特朗普這步棋背后藏著怎樣的政治算盤?這與其高調喊話“將在不久的將來訪問中國”有沒有關系?
作者-水
1300個"中國通"被掃地出門
1300個“腦袋落地”。
這是美國國務院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輪人事清洗,政治地震的震級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從多邊事務辦公室的整體撤銷到南海問題專家的全面出局,特朗普這次動的都是對華政策的核心人員,精準得就像外科手術一樣。
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
更震撼的細節在后面。
有的剛陪魯比奧出訪馬來西亞,還沒落地就收到了"系統清理"郵件。上飛機有編制,下飛機成自由人,這種戲劇化的轉折連好萊塢編劇都不敢這么寫。
被裁最慘的,是那個專門處理印太與東盟事務的"多邊事務辦公室"。
這個辦公室長期為美國制定對華政策提供專業支持,主導南海議題的政策溝通,甚至牽頭制定"南海航行自由"相關演練。現在,整個辦公室連人帶機構,一夜之間被注銷。
更諷刺的是,很多被裁人員績效評價都是"優"或"上優"。
他們中不少人是南海、臺海事務的專家,參與過多輪美中外交博弈,有的直接參與白宮對華文件的起草。按理說,這些都是政策連續性的保證。
可以說這次裁員,外交、情報、政策規劃部門的中層人員幾乎被"一鍋端"。
員工們的反應也很真實。
據報道,有人在歡送會的現場忍不住流下眼淚。這些"敬業"到最后一刻的政府員工,就算失業了還擔心著美國的戰略,不過這很大程度上是在向外證明他們的重要性。
從他們的抱怨聲中可以看出,這些人對自己的能力極其自信,甚至認為美國政府離了他們就要停擺。
但顯然他們想多了,這種沒由來的自信絲毫不輸特朗普本人。
特朗普可曾說過,美國離了誰都能轉,除了他自己。
歷史對比更能說明問題。
里根政府1981年曾裁撤國務院蘇聯事務辦公室部分人員,克林頓政府1993年重組國家安全委員會時也有大規模人事調整。但當前情況的特殊性在于裁員規模和針對性都更加明顯。
與其他主要大國相比,美國外交部門人員配置呈現收縮趨勢讓人意外。
中國外交部2025年新增涉美事務人員約200人,歐盟委員會對華事務團隊保持穩定,日本外務省中國科人員數量基本不變。美國的大幅裁員在國際上確實較為罕見。
專業?忠誠?
說到底,這不是什么機構精簡。
這是一次權力重組,是特朗普式忠誠政治的經典操作。
特朗普重新掌握行政權力之后,急于建立一支忠誠、高效、能夠執行其意志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團隊。這1300多名原有涉華官員中,大多數曾在拜登、奧巴馬甚至更早時期的政府服務。
在特朗普看來,這些人不但"思想不統一",還可能在執行過程中"陽奉陰違"。
與其留著這些"體制老人"拖慢改革步伐,不如一次性清除,為新團隊騰位置。這不僅能加快政策轉向,還能更好地控制內部口徑,避免因"內部分歧"鬧出笑話。
換句話說,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些被裁的員工心理落差確實很大。
他們大多擁有豐富的地區知識、政策經驗和外交談判技巧,在美國遏制中國戰略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突然被告知"用完即棄",那種被背叛的感覺可想而知。
但特朗普要的是干凈利落的執行力,不是專業上的猶豫。在他眼中,過去那群"知華派"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特朗普需要的是一種"可控競爭",而不是"失控對抗"。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必須先拆掉原有的鷹派系統,重新構建一套符合自己思路的新政策架構。
知情人士指出,特朗普之所以推進裁員,不僅是為財政減負,更是為清除舊團隊、重新布陣。
特朗普在贏得第二任期后,將"忠誠"作為選擇官員的重要標準。他大量提名"特朗普派"親信,共和黨建制派全面邊緣化。
換句話說,這些人掌握太多信息,也左右太多政策節奏。如果不重置,很難建立統一可控的對華溝通系統。
特朗普在演哪出戲?
在鞏固權力的同時,特朗普順帶調整了對華策略。
就在裁員通知發出的那個星期,特朗普在白宮會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期間發生的一幕,讓所有人都明白了什么叫"聽不懂"模式。
馬科斯聲稱菲律賓"無需"平衡其與中美的關系,并強調美國是菲律賓"最強大的伙伴",暗指要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
但特朗普當場表示不介意菲律賓與中國相處融洽,稱"我們與中國相處得很好"。
這話一出口,馬科斯恐怕尷尬得腳趾扣地快扣出一間地下室了。但馬科斯這次也并不是一無所獲,還給菲律賓帶回了1%的"關稅優待"。
可以說是傷害性極大,尷尬感也極強。
什么話都讓特朗普說完了,在馬科斯尷尬的表情下也藏著看明白一切的了然,美國只是將他們當成順手的工具罷了。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在被問及訪華計劃時表示"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訪華。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說要訪華了。從中美會談之后,美國就不斷炒作"特朗普訪華"的事情。盧比奧到馬來西亞參加東盟外長會時與中方外長王毅進行會談,也被認為是為特朗普訪華做鋪墊。
裁員不是為了省錢,是為了"降噪"。
裁員一批"中國問題"和"南海問題"專家,外界普遍認為可能是為了調整對華策略,減少內部對華強硬聲音,為其訪華及后續的政策布局創造條件。
如果還讓這些人天天鼓吹"中國威脅論",怎么制造訪華氣氛?
清人,是為了清場;訪華,是為了重新布局。
菲律賓一向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經常在南海制造摩擦。
如今,特朗普明確表示,"美國不會為任何國家的領土爭端'自動卷入沖突',每個國家都應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這說明什么?說明美國不會再為盟友買單了。
因為他清楚,如果因為盟友的挑釁引發中美沖突,那是美國最不愿看到的局面。菲律賓想通過對抗中國換取美國的好處,這條路行不通了。
鐵打的利益,流水的"專家"
昔日鷹派,如今棄子。
"借勢者存,失勢者亡。"
特朗普出手,干凈利落,不留情面。這場裁員,不是結束,而是序章。訪華承諾的背后,是對舊戰略的清算,對政府權力的重組。
1300人走了,帶走的是一個時代的對華思維。留下的是一個未知的新局。
鐵打的總統,流水的鷹派。
這些被裁的"專家"們或許從未想過,自己精心編織的反華敘事,最終反噬的竟是他們自己。
在權力者眼中,除了自己,任何人都可以被替代。這就是權力的邏輯,也是政治的現實。
盡管特朗普在任期內多次通過關稅、技術限制等手段施壓中國,但效果并不如預期。一方面中國頂住了壓力,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的反彈聲浪持續升高。
這種互傷式對抗,并沒有形成類似美蘇冷戰那種"一贏一輸"的局面。反而讓全球市場變得更加不穩定,資本市場也對中美關系高度敏感。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冷酷無情,而是要在理解這個現實的基礎上,尋求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當雙方都能從合作中獲益時,這種關系就是穩定和可持續的。當利益不再平衡時,關系自然會調整。這是人性,也是規律。
結語
這場看似突然的"華盛頓地震",說到底映射的還是那個古老的道理: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
中美關系正在告別"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戲,走向"吵架不翻臉"的務實合作,這或許是個好兆頭。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