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3月7日,我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面對全球媒體正式宣布:“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稱謂是‘中國臺灣省’。”
從表面看,這是一場稱呼的改變,但本質上,它是一場戰略層級的表態,是大陸對兩岸關系路線圖的根本性修正,更是對外傳遞的一個清晰政治信號:模糊時代結束了。
眾所周知,“中華臺北”“中國臺北”這些過往常被使用的稱謂,雖然在正式外交文件中使用得相對謹慎,但在奧運、國際組織或跨國活動中長期存在,這種措辭上的“模糊地帶”,曾一度是兩岸在國際事務中“相安無事”的緩沖。
現在,大陸不再愿意接受這種模糊。
王毅外長罕見地用“斬釘截鐵”的語氣明確指出:“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后更絕無可能。”此言幾乎堵死了臺灣在國際上以“某種形式”維持獨立性想象的所有空間,也標志著,大陸已不再容忍島內當局在“國家定位”問題上任何形式的游走或模糊。
盡管官方未明確宣布放棄“一國兩制”,但這一模式的操作性與未來適用性,顯然已大打折扣,以往“一國兩制”強調的是臺灣制度高度自治,“50年不變”,不干涉原有生活方式,但在當前的島內政治氛圍下,這種承諾對主張“臺獨”的群體毫無吸引力,甚至被認為是“統戰陷阱”。
大陸方面對這一現實早有感知,過去幾年,無論是經濟誘因、人員往來,還是文化交流的力度,都在悄然變化,尤其是中美戰略競爭加劇背景下,大陸方面開始更重視對臺政策的“戰略清晰”。
稱呼的變化,是戰略清晰的延伸,是一種宣告:北京不再允許國際社會在“臺灣問題”上存在模糊空間,任何形式的“兩國論”或者“分裂式的等距說法”,都不被接受。
一個繞不開的現實是:多數國家在“官方層面”承認一個中國,但“實際操作”上卻經常左右逢源,例如,美國長期堅持“戰略模糊”政策,在口頭上承認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對臺軍售不斷、軍事交流頻繁,還在亞太構建“島鏈體系”。
歐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在不同程度上保持“模糊操作”——既不承認臺灣為“國家”,卻又通過“代表處”“經濟文化辦事處”等形式與其保持準官方接觸。
王毅的講話實際上是一次“照妖鏡”式的聲明,它不僅是對臺灣問題定性的內宣,也是在提醒各國:你們在這條線上的所有游移行為,我們都看在眼里,也將計入政治賬本。
對國際社會而言,這種“話已說死”的方式,幾乎切斷了外交語言的灰色操作余地,也迫使各國在關鍵表述中更加慎重。
對此輿論普遍認為,大陸外交系統能在此時“攤牌”,既是對過去善意策略反思的結果,也是對未來形勢走向的超前預判。
臺灣島內政治極化嚴重,青年代對“中國認同”持續降低,教育、媒體、法律等方面的“去中國化”影響已深入人心,而美國對臺政策正處于戰略加壓期,拜登政府延續“抗中盟友體系”,試圖把臺灣納入所謂“印太防線”。
在這雙重壓力之下,大陸方面已經不再幻想通過“模糊緩沖”爭取時間,而是主動“清場”。
王毅強調“臺灣今后只能稱為中國臺灣省”,意味著這種主權認定已不能成為談判籌碼,所以有評論人士指出,這可能是未來幾年兩岸關系走勢的“起點”,也是外交語言徹底政治化、法律化、制度化的開始。
很多外界觀察者對王毅這次講話感到意外,但事實是,這并不是大陸的“突變式強硬”,而是“被動清晰”。
幾十年來,大陸對臺政策雖堅持“反獨促統”,但實際操作一直相對克制,甚至在文化與民間交流中保持極大包容,但當這種包容被不斷消耗、被解讀為軟弱,當“去中國化”演變為“本土建國論”,北京最終必須做出明確回應。
過去可能在講“和平統一”,現在講的是“堅定主權”,過去講“共同發展”,現在講的是“不能挑戰底線”,語境的變化,反映的不是政策突然收緊,而是空間已被榨干。
信息來源:
央廣網:《王毅: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