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口沒船是"好事"?美媒無語:被他蠢哭了)
近來,美國港口紛紛預警,因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意對華加稅145%并對中國船舶下手,貨運量將大幅下降,繼而將重創美國經濟和消費者生活。但當地時間5月8日在提及相關問題時,特朗普竟不以為意,聲稱港口業務放緩是“好事”。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發布視頻和Axios新聞網報道,當天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一名記者詢問道:“我們看到,美國港口的貨運量確實正在放緩,現在成千上萬的碼頭工人和卡車司機擔心自己的工作。”
“這意味著我們損失的錢少了,你知道嗎?當我看到這一點時,這意味著我們損失的錢少了,”特朗普回答稱,“坦白說,如果我們不做生意,我們的情況會更好。所以,放緩是好事,不是壞事。”
他還張口就來,說中國已經“賺了超過1萬億,在我看來是1.1萬億”。
對此,美國政論雜志《新共和》評價稱,特朗普的邏輯似乎是,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可能會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但他甚至不知道貿易逆差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貿易逆差是多少。特朗普一直堅持認為美國被騙了,這暴露了他對經濟學的根本誤解,這種誤解建立在對其他國家的厭惡之上。”
報道毫不留情地指出:“特朗普最新評論,再次暴露了自己的愚蠢。”
特朗普8日聲稱,港口貨運量減少是件“好事” 視頻截圖
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僅為2954億美元。特朗普此前還說過,美國每年在貿易上損失2萬億美元,但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逆差去年為9178億美元。
特朗普上臺后在全球范圍內挑起貿易戰,已宣布對從中國進口商品征收145%的關稅,針對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小額豁免”政策于5月2日到期。中國船舶也成為特朗普政府的“眼中釘”,將被征收高額費用。
Axios援引分析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導致美國重要航運樞紐的貨運量放緩,并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和供應鏈的破壞,最終影響美國國內運輸和倉儲、就業以及貨架上商品的價格和供應。
報道還指出,集裝箱數量暴跌,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集裝箱數量暴跌,意味著碼頭工人的工作時間減少,這可能很快導致運輸貨物的卡車和鐵路的需求減少。
美國貨運代理公司Flexport上個月發布預警指出,遠洋運輸公司正在以比疫情期間更快的速度“撤回”跨太平洋東行貿易的運力,“空白航次”(即取消的定期航班)數量有所增加。從4月13日到4月20日的幾周內,空白航次數量幾乎翻了一番,4月底和5月初的每周航線中已有超過25%的航線被取消。
5月6日,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表示,本周,洛杉磯港貨運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約35%,這是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后首批抵達洛杉磯港的貨船。
塞羅卡還稱,這些進港貨船的貨運量大幅下降,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數量下降了50%以上。他警告說:“美國的許多零售商和進口商都告訴我,現在這些產品的價格比上個月暴漲了大約兩倍半。”
洛杉磯港自華進口量腰斬 視頻截圖
與此同時,美國人正繼續購買此前存放在美國倉庫的商品。但CNN提醒道,這些庫存正開始耗盡。
CNN在報道中提及,在特朗普關稅政策生效前,許多美國企業選擇囤積材料、物資和消費品。數據顯示,美國3月份貿易逆差超出預期,擴大至創紀錄的1405億美元。有經濟學家預計,隨著貨船陸續抵達港口,進口激增的勢頭至少還將持續幾周,但此后將迅速崩盤。
塞羅卡預測,屆時美國消費者的選擇將大幅減少。他表示:“全球90%的貿易通過海運完成。在洛杉磯港,我們約有45%的業務與中國有關,包括家具、電子產品、電器、服裝和鞋類……這些關稅最終將體現在商品成本結構中,并由美國消費者來買單”。
當地時間7日,美國西雅圖港港務局長瑞安·卡爾金斯告訴CNN,當天“沒有集裝箱船停泊”。
卡爾金說:“雖然這種情況偶爾會發生,但非常罕見。因此,我認為今晚的情況是一個明顯的提醒,即關稅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
延伸閱讀
專家:中國同意談判 但言下之意是"到時美最好規矩點"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5月7日,中方宣布,5月9日至12日訪問瑞士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將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舉行會談。
同日,外交部介紹情況時指出,此次會談是應美方的請求舉行,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濫施關稅這一立場沒有任何變化。中方已多次強調,對對話持開放態度,但任何對話都必須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任何形式的施壓、脅迫對中國都是行不通的。
美媒《紐約時報》7日報道對此解讀稱,通過同意與特朗普政府就貿易問題進行接觸,中國試圖在這場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動蕩、引發經濟衰退擔憂的大國激烈競爭中,展現出負責任的形象。
文章注意到,北京方面表示,做出同意與美國接觸的決定,是“充分考慮了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的呼聲”,以表明此舉意在謀求更廣泛的共同利益;同時中方也重申強硬態度,警告華盛頓不要把此次會談用作“繼續脅迫和敲詐的幌子”。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的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對美媒說,“中國試圖將自己塑造為負責任的一方,同時他們的語氣依然相當強硬,(他們的意思是):你們美國最好在這些談判中表現得規矩點兒。”
被問中美“誰先給對方打電話”,美國財長貝森特緊張到口吃 福克斯新聞視頻截圖
因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關稅亂戰,中美貿易僵局已持續數周。4月以來,美國宣布對大多數中國商品征收至少145%的關稅,中方也已采取多輪反制措施,包括對美國商品征收125%的反制關稅等。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中美經貿高層本周將在瑞士舉行會談,這將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以來,兩國首次進行高層對話。
《紐約時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中方官員可能會把這場貿易談判視作一次“事實核查”。弄清楚特朗普對中國的訴求,以及他在談判中愿意做出哪些退讓,將有助于北京方面制定應對策略。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學副教授王向偉表示,“中方想弄清楚特朗普的真實意圖,而這只能通過直接對話來實現。”
美媒分析稱,對于中國而言,如何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巧妙緩和局勢,同時又不失大國尊嚴,是當下的關鍵課題。這不僅有助于中國國內經濟的復蘇,更是維護其國家主權與經濟利益的必然要求。
此外,中國方面也清楚,在美國國債市場遭遇大幅拋售,以及金融市場整體動蕩的情況下,特朗普的態度已有所退縮,這讓中方在談判中更有底氣。
《紐約時報》補充稱,倘若因商品短缺導致物價上漲,美國中期選舉的壓力,可能也會進一步迫使特朗普降低或取消部分關稅。
“中國迄今仍占據上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高級顧問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說。
與此同時,美媒也指出,中方在貿易問題上與特朗普政府打交道的挑戰之一在于,美方政策的走向似乎取決于發聲者是誰:白宮高級貿易顧問、特朗普許多貿易計劃的制定者納瓦羅堅稱“關稅是必要的”,而財政部長貝森特則支持美國與其他貿易伙伴國家進行談判。
另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周三,在美國國會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貝森特將周六即將開始的中美經貿高層會談稱作“談判”(negotiations),并強調納瓦羅不會同行前往瑞士參會。
會上,當被問及與中國的會談是否被認為‘已取得進展’(advanced)時,貝森特回答說,“我之前說的是,我們將在周六開始,我認為這與‘取得進展’的說法相反。”
英國《經濟學人》認為,目前兩方的表態似乎都表明,“官員們可能只是把桌子擺好了,但不會馬上就坐下來吃飯。”
文章也警告稱,貝森特和預計將一同前往日內瓦參會的美國貿易代表杰米森·格里爾,兩人對美國貿易政策并不具備“決定性影響力”,“社媒治國”的特朗普用一條口無遮攔的網絡貼文,就能夠讓各方數月的工作努力“前功盡棄”。
不過,CNN指出,中美經貿高層的會談已經引起全球企業和消費者的高度關注,任何緩和局勢的努力都被視為“可喜的跡象”,“全球經濟的未來取決于兩國的談判”。對企業和消費者來說,即使中美雙方沒有在瑞士達成任何協議,兩國能進行面對面會晤也是令人鼓舞的。
對于此次中美貿易會談“破冰”,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沈逸強調,中方對美方請求做出回應不是妥協。他類比稱,中美關稅戰當前相當于“進入了上甘嶺時間”。
他說,“前一輪的中美在關稅上的對等反制就像抗美援朝第一階段的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就進入到了板門店的談談打打,打打談談,這將會成為一種新常態。”
沈逸表示,對于中方來說,我們需要的是耐心和信心。如果預期靠一次這樣的對話,美方就突然做出重大讓步,是意料之外;美方在談判桌上出爾反爾,說一套做一套,玩弄花招試圖用虛假信息操控信息,才是意料之中,“根據我從可靠消息人士那里得到的信息,目前為止一切態勢基本上在中方的預判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