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魯比奧急了:美國沒有退出世界,也不會被中國代替)
觀察者網消息,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路透社等21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二(20日)召開的美國國會參議院聽證會上,美國務卿魯比奧就國務院改革及預算削減與民主黨議員展開激烈辯駁。
關于全球援助問題,魯比奧堅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大幅削減,不代表美國將退出對外援助領域的世界舞臺,同時否認“中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援助領導者”的說法。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已名存實亡 資料圖
隨著90%以上的對外援助合同擬取消、人員大幅裁減,USAID已名存實亡。接管該機構的魯比奧于3月底曾宣布,美國政府已正式確認“關閉”USAID,其部分職能將整合至國務院下屬部門。
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對USAID“開刀”引來民主黨人批評,稱此舉將削弱美國數十年來積累的軟實力,并讓中國贏得宣傳優勢。在周二的兩場國會聽證會上,魯比奧都在竭力反駁這一論調。
上午的美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聽證會上,委員會資深民主黨人珍妮·沙欣(Jeanne Shaheen)率先發難。她抨擊稱,特朗普政府上任后大幅削減包括USAID在內的對外援助措施,正使中國在全球公共衛生等發展領域超越并有望取代美國。
綜合美國務院發布的聽證會內容實錄,魯比奧對此反駁稱,“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有能力或意愿在人道主義援助、糧食輸送或發展援助領域取代美國”。他宣稱,即便國務院進行了相關改革,美國提供的對外援助和人道主義支持“仍遠超中國”。
他進一步強調,美國并沒有從國際事務中退出,“我在18周內訪問了18個國家,這聽起來不像是在退出……我跟好多國家的外交部長見了面,包括烏克蘭的外長,和他們見面的次數比我見自己孩子還要多。”
緊接著,魯比奧故伎重演,抹黑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渲染所謂“掠奪性貸款”、“債務危機”等虛假敘事。睜眼說瞎話,他還聲稱中國“在世界范圍內沒有人道主義援助的記錄”,甚至謬稱中方“不知道如何去做”。
值得注意的是,USAID長期以對外援助為名,行干涉他國內政之事,早已在國際社會廣受批評。如果魯比奧所謂的“對外援助”是指此類惡劣行徑,中國確實從不為之。
中方已多次用行動證明,中國在地區投資和合作完全不針對任何第三方,也不存在對抗或取代他國的意圖,這始終是中國開展國際合作的基本原則。
當地時間周二,美國務卿在國會作證 美國務院視頻截圖
據NPR、《華盛頓郵報》等美媒報道,周二的兩場聽證會,是魯比奧自今年1月就任國務卿后首次在美國會作證。就在幾周前,他剛剛宣布了一項美國國務院重大重組計劃,擬在美國境內削減約15%的員工,將現有的734個機構和辦公室減少至602個。
魯比奧在聽證會上表示,國務院申請的2026財年預算為285億美元。美媒指出,這一數字比國會批準的2025財年預算減少了270億美元,降幅達48%。
多位民主黨議員對此表達擔憂,認為大幅削減預算與機構重組將損害美國外交效能,削弱其全球影響力。
而魯比奧則反復為削減措施辯護,稱此舉旨在減少官僚主義障礙、強化國務院在外交政策中的核心作用,并“將機構權力和行動重心轉移至地區事務局和駐外使館”。
魯比奧堅稱,“我們會繼續提供對外援助,繼續開展人道主義救援和災害救助,我們會繼續做過去一直在做的所有事——或許具體項目會有所調整,但核心工作不會改變。”
“美國將繼續做一個非常慷慨的援助國,”他補充說,“但我們不能繼續成為包攬所有人所有需求的對外援助提供者……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特別是地緣政治時代,必須審慎對待資金投向。”
路透社報道稱,周二的聽證會氛圍,遠比魯比奧的提名聽證會“火藥味更濃”,民主黨人的質詢措辭尖銳,魯比奧反駁時也不乏激烈言辭。
《華盛頓郵報》指出,魯比奧曾經是美國對外援助和華盛頓傳統聯盟的堅定支持者,如今他將自己重塑為特朗普更加孤立主義和交易性外交政策議程的忠實擁護者和傳聲筒。這令曾經與其在參議院共事多年的民主黨人非常憤怒,他們最初將之視為特朗普內閣中一個“熟悉、理性和溫和的聲音”,支持并歡迎他的任命。
馬里蘭州民主黨參議員范霍倫(Chris Van Hollen)與魯比奧的交鋒尤為激烈。他提到,魯比奧過去在參議院任職的14年間一直倡導加強美國對外援助,而如今卻“在馬斯克拿著電鋸砍向USAID和其他援助項目時袖手旁觀”。他還直言,后悔投票支持魯比奧的任命。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 資料圖
魯比奧當即反唇相譏,“你后悔投我的票,這證明我做得很好。”路透社稱,聽證會隨后陷入一片叫罵聲中,這對于一個長期以來以兩黨合作著稱的委員會而言實屬“不同尋常”。
據美媒報道,魯比奧強調,他削減的許多項目“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華盛頓仍將是“世界上最慷慨的人道主義援助捐助國”。
他還說,美國政府提議新設立一個價值29億美元的“美國優先機會基金”(America First Opportunity Fund),該基金將以“USAID吸取的經驗教訓”為基礎,負責對外援助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