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 劉程輝
隨著印度外長時隔5年再次訪華,兩國關系迎來穩步改善的契機。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網站7月15日發表文章提到,在中美競爭的大背景下,印度一直以為自己能成為美國制衡中國“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隨著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到來,這種觀念出現了動搖,更令印度如履薄冰。
一名印度政策界人士坦言,印度如今的處境非常艱難,其實印度從未真正打算冒著巨大風險對抗中國,只是為了“煽動美國關于印度可能對抗中國的幻想”。還有學者提醒:特朗普對華充滿火藥味的時代已經過去,印度得謹慎行事。
7月1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右)在五角大樓舉行的歡迎儀式上迎接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
文章稱,通常情況下,印度外交官和戰略家們都以“處變不驚”引以為傲,無論世界多么動蕩,他們都能保持冷靜的務實態度。但自從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印度精英階層卻陷入了慌亂。
特別是在今年5月的印巴沖突之后,印度精英階層普遍彌漫著一種不確定感。真正讓印度精英感到震驚的,不是沖突本身,而是特朗普在沖突結束時搶功,宣稱是他出面迫使印巴停火。
更糟的是,特朗普甚至夸口稱,如果沒有他,這場沖突可能已經升級為核戰爭。可在印度人看來,印度與巴基斯坦所擁有的核武庫足以讓任何升級代價慘重,因而彼此都會避免核戰的可能。
幾周后,特朗普又在白宮接待了巴基斯坦軍隊領導人、陸軍參謀長穆尼爾。
文章稱,十多年來,印度外交政策一直高度重視一個核心前提:中美在意識形態與經濟領域的長期對抗不可避免。在這一背景下,印度看到了機會,試圖向美國推銷自己是“亞洲對抗中國不可或缺的力量”。
可如今,印度精英階層開始懷疑,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內,中國以及“遏制中國崛起”這一訴求,在他心中到底占據多大分量。
“印度現在處境非常艱難。”新德里一位政策界人士指出,印度從未真正打算冒著巨大風險對抗或挑戰中國,畢竟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印度的五倍,軍事力量也強大得多。相反,印度只是更愿意“去迎合美國關于印度可能會對抗中國的幻想”。
盡管印度實際上對抗中國的意愿有限,美國卻對其厚愛有加。2020年,特朗普首次執政期間,中印軍隊在邊境發生沖突,當時美國向印度提供了實時地理空間情報。一位分析人士說:“美國人當時非常慷慨。”
拜登政府時期,印度更被捧為“全球最大民主國家”在華盛頓受到歡迎。為支持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拜登政府甚至默許印度在俄烏沖突后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
如今,這樣的“獎勵”更難爭取了。7月14日,特朗普公開警告所有與俄羅斯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若俄羅斯在50天內不結束沖突,就將面臨嚴厲的次級制裁。
印度政策圈仍普遍對特朗普的真實想法“摸不著頭腦”,他的“美國優先”理念到底是傾向于對抗中國,還是與中國達成交易?
一位接近政府的外交學者說:“我們理解特朗普可能會對中國采取更溫和的態度,他那充滿火藥味的作風已經成為過去,我們得謹慎行事。”
印度仍想維持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的立場。在一些政策人士看來,一旦特朗普決定抽身亞洲,相比日本、韓國這樣的美國正式盟友,印度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文章稱,在經濟領域,印度到底還是底氣不足。印度一度被視作中國制造的替代,憑借美國“友岸外包”策略,通過承接蘋果等企業產能獲益,但如今特朗普對盟友比對中國這樣的對手還要強硬。
與此同時,中國似乎也對印度有所警惕,召回數百名工程師,據稱還限制高端設備出口印度。
在印度商界精英和政策制定者之中,一旦中美博弈加劇,印度該不該與中國“脫鉤”或“妥協”,仍難以達成共識。
文章感嘆:如果特朗普行事可預測,這種戰略抉擇也許會容易得多。但由于他難以預測,印度處境如履薄冰。
近期,中印交流逐漸回暖,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已于上個月率領印度高級代表團訪華,參加在山東青島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印媒認為,雖然中國和印度依然存在分歧,但更加頻繁的高層接觸表明,兩國正尋求穩定關系。
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抵達北京,時隔5年后首次訪問中國。據《印度教徒報》報道,蘇杰生在北京表示,印度和中國互相交換觀點和意見非常重要,兩國關系持續正常化可以產生“互惠互利的結果”。
對于中印關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此前曾表示,作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雙方當前的共同任務是致力于實現各自國家的發展振興,應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就,這符合兩國28億多人民的根本利益,契合地區國家的共同期待,順應全球南方卓然壯大的歷史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
來源|觀察者網
延伸閱讀
叫中國名字娶日本妻子5年沒見的印度外長來了
“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7月14日,在闊別中國近5年后,印度外長蘇杰生應中方邀請訪華,并出席于7月15日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
這不是蘇杰生第一次來中國。早在2009年,他就被任命為印度駐華大使,在北京度過了4年難忘的時光。他的中文名蘇杰生,就是在這個任期內取的。
2025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在這個重要節點,蘇杰生為何而來?
“相互成就”
在中國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巍然矗立著著名的岡仁波齊峰。山腳下,瑪旁雍錯湖如明鏡般澄澈。這里被佛教、印度教尊稱為“神山圣湖”。千百年來,無數印度信徒跨越千山萬水前來朝圣。
交相呼應的岡仁波齊峰和瑪旁雍錯湖。
今年上半年,中印就恢復印度香客朝圣活動達成共識。6月,首批印度香客經乃堆拉山口入境。
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同蘇杰生舉行會談。
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右)在北京同印度外長蘇杰生舉行會談。
王毅表示,今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中印關系保持改善發展勢頭,來之不易,值得珍惜。兩國關系有自身歷史邏輯和內生動力,不針對第三方,也不應受第三方干擾。雙方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競爭,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蘇杰生感謝了中方為恢復印度香客赴中國西藏神山圣湖朝圣提供便利。他表示,印中是發展伙伴而非競爭對手,印方愿從長遠角度看待對華關系,以兩國建交75周年為契機,聚焦利益共同點,深化互利合作,增進人文交流,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他還表示,印方全力支持中方作為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辦好上合組織天津峰會。
同日,蘇杰生來到印度駐華大使館,并在館內種下一棵石榴樹苗。在印度文化中,石榴樹象征著繁榮與富饒,也是印度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吉祥意象。
7月14日,蘇杰生(右)在印度駐華使館種植石榴樹。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南亞問題專家錢峰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大國。在新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兩國關系走向健康發展,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
陜西師范大學研究員、印度漢學家寶偉娜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近年來,兩國在上合組織和金磚國家機制下開展了積極合作,在氣候變化、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領域擁有廣闊合作空間。
跨國情緣
作為印度資深外交官,蘇杰生在外交領域耕耘近50年,足跡遍布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大國。
在印度外交界,蘇杰生是名副其實的“名門之后”。1955年,他出生在印度德里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蘇布拉馬尼亞姆是印度著名國際戰略學者,被譽為印度核安全政策的奠基人。
有印度學者說,蘇布拉馬尼亞姆以頭腦清醒和臨危不懼著稱。1984年,他乘坐的航班被武裝分子劫持,當其他乘客陷入恐慌時,蘇布拉馬尼亞姆在一旁安靜地拿筆記錄著劫機時機艙中的每一個細節。
蘇杰生的父親蘇布拉馬尼亞姆。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兒時的蘇杰生閱讀興趣廣泛,尤其喜歡印度教經典。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自己從印度神話中的“神猴”哈奴曼的故事中,學到許多外交智慧。
1977年,在印度名校尼赫魯大學獲得政治學碩士學位后,蘇杰生進入印度外交部工作,先后被派駐在蘇聯和美國任職,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后來,他追隨父親的腳步,在尼赫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核問題外交,并在之后多次參加印美核問題談判,成功維持兩國在民用核技術上的合作。
蘇杰生曾表示,外交官是個“7x24小時”的工作:“我每周都會接到凌晨兩點打來的電話,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圍繞各種突發事件展開的。”
蘇杰生曾分享過“解壓妙招”:他每天都會堅持早起做運動,主要是打壁球和瑜伽:“如果你能讓自己一大早就運動得精疲力竭,那么你的精神反而會達到最佳狀態。”
正在打壁球的蘇杰生。
寶偉娜表示,作為印度資深外交官,蘇杰生在印度國內人氣很高。很多印度人十分尊重蘇杰生身上的學者氣質。同時,印度人也認為,蘇杰生擁有出色的外交手腕,其外交政策有效增強了印度在國際的影響力。
蘇杰生的愛情生活也與他的外交生涯密切相關。他的第一任妻子肖巴是他在尼赫魯大學的同學,兩人婚后十分恩愛。在一次尼赫魯大學的活動中,蘇杰生還充滿愛意地回憶起自己與肖巴是如何在尼赫魯大學的哥瓦達里宿舍相愛的。不幸的是,結婚幾年后,肖巴便罹患癌癥去世。
1996年,經歷了喪妻之痛的蘇杰生來到印度駐日使館工作。為了方便工作,蘇杰生開始學習日語。在一次活動中,他結識了日本女子京子。或許是緣分使然,兩人在交談時發現,他們的生日都是在1月9日。隨著交往的增多,兩人很快墮入愛河,并于1998年秘密結婚,婚禮只有雙方家人和親密朋友出席。
蘇杰生(左)與京子的合影。
婚后,京子隨蘇杰生到印度生活,與丈夫共同養育了3個孩子。她生活低調,很少公開露面,不用社交媒體。2023年,印度舉行G20峰會期間,京子負責接待G20各國領導人配偶,陪同客人參觀印度文化藝術展覽。她優雅的舉止,得體的言談,在印度民眾中獲得廣泛贊譽。
2023年,京子(右)與時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妻子岸田裕子在G20峰會期間合影。
2009年,蘇杰生被任命為印度駐華大使,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工作。2011年,他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贊揚中國在全世界范圍內發揮著積極作用,并表示,相信10年后的中印關系會更加密切。他還強調:“如果(印中)兩國都成功了,這意味著加起來占世界人口40%的兩個國家成功了,這是兩國為世界做出的最大貢獻。”
錢峰表示,蘇杰生是印度政治精英中的“知華派”。但由于他不懂中文,導致他無法閱讀中國的第一手材料,這使他對中國的了解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國際舞臺上,蘇杰生也以務實和強硬著稱。自2019年擔任印度外交部長以來,蘇杰生一方面積極推動印度的多邊外交,與美西方國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增強印度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影響力。
是伙伴,而非對手
蘇杰生此次訪華的背景之一,是近年來中印經貿關系的持續升溫。
一名印度留學生向環球人物記者分享:“今年假期回國,我給媽媽帶了一臺中國產的平板電腦,讓她夏天追劇更舒心。”她表示,中國電子產品在印度廣受歡迎,尤其是物美價廉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改變了普通印度人的生活方式。
錢峰指出,2024年中印貿易額創歷史新高,中國穩居印度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這一成就尤為可貴,彰顯了兩國經濟聯系的韌性與深度。同時,中印兩國在應對氣候變暖、增強新興經濟體國際發言權等國際議題上也都有著共識。這也是兩國關系發展的積極因素。
寶偉娜回憶,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她首次踏足中國,從此堅定了研究中國的決心。她說:“對許多印度大學生來說,提到中國,首先想到的是‘發展’。對于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中兩國來講,對發展的渴望是深植于我們內心的。中國的經濟改革早于印度,其發展經驗對印度具有借鑒意義。這也促使不少印度青年開始學習中文。”
寶偉娜認為,鞏固中印關系的長遠之道在于加強民間文化交流:“我在尼赫魯大學讀書時,中文系學生幾乎人人都能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來到中國后,我發現許多中國年輕人喜愛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但總體來說,中印文化交流仍顯不足。事實上,兩國人民有諸多共通之處:我們都崇尚‘和諧’的文化,兩國年輕人都要面對‘高考’,我們都有著璀璨的茶文化與絲綢文化。這些微觀的文化紐帶可成為中印交流的橋梁。”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海報。
錢峰表示:“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中印或可成為極具互補性的合作伙伴。兩國企業也可以在開辟全球南方市場的過程中探索新型合作模式。這對兩國乃至全球經濟都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