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了。”


一如他在自傳《活過》里講的那則故事:
某次出國旅行,突然遇上強烈氣流,旁邊一個外國人嚇得面色蒼白,死死抓著座位上的扶手,蔡瀾則悠哉游哉地喝著香檳。
氣流結束后,外國人看他神閑氣定,不服氣地盯著他,問了一句:“你死過嗎?”
蔡瀾笑著搖搖頭,說:
“沒有,但我活過。”

1
如今談起蔡瀾,比起美食、文字、電影作品,人們更多的是在談一個文化符號、精神導師。
在老一輩眼里,他是恃才放曠的才子,香港首屈一指的美食家。
在年輕一代眼里,他是一個有趣的老頭兒。
按常理說,才子到了70歲,也可收收心氣,躺在搖椅里寫著回憶錄安享晚年。
可是蔡瀾偏不,他不僅旅行、寫作,還接觸了互聯網,還“為老不尊”地跑到社交網站上,頻頻跟年輕人互動。

尤其是每年春節前,蔡瀾會開放評論區,回答網友提問。“蔡瀾的神回復”,一度是不少人心目中有關農歷新年的保留節目。
有短小精悍、一針見血的:
先生好,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回答過多次:吃吃喝喝。
——錢呀錢。
先生,我還可以相信愛情嗎?
——可以相信,不要迷信。

有撫慰人心、妥帖溫暖的:
先生,我總是去因為一些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而感到痛苦。
——先明白什么叫過去,就會過去。
先生,人長大了但快樂的事變少了,很多不如意怎么辦
——也得活下去,開心也活,不開心也活,選開心吧。
——也有甜甜的片刻。

也有無厘頭、不按套路出牌的:
——問你老子,問你媽。我沒空。
蔡老,不開心該怎么辦?不漂亮又該如何呢?
——每天大笑。拍照時用美圖。
先生,您店里那個脆脆的叉燒包能告訴我在家里怎么做嗎
——外囯飲食界有句話:告訴了你,就得把你殺死。

當然,這樣的互動不是誰都買賬,支持者認為擊中要害,字字千鈞,反對者覺得都是噱頭,這么做“無非是為了博取關注”。
而蔡瀾呢,依然故我,態度也很明確:
“我最喜歡跟年輕人聊天,因為我想我可以跟他們溝通,我自己心態還算年輕。
就是發現很多年輕人,還是跟我有一點代溝,就是我比他們更年輕一點。”

才子、作家、學者,這些頭銜都無法概括他的脾性。
蔡瀾先生身上,似乎天生有一種“狂生”氣概。
2
美食家,這是打在蔡瀾身上最濃重的烙印。
他寫《食材詞典》,不夠;
做節目《蔡瀾嘆名菜》,還不夠;
他上綜藝、去旅行、辦專欄、請朋友吃飯……對美食的熱愛,和揮灑不完的才氣,一定要傳遞給每個同道中人。

蔡瀾去泰國旅行時,在微博上發的“泰國撈面”
他四處回答美食類問題,寫美食類文章,從“如何煎出完美的雞蛋”到“世界上有哪些有毒的美食”;
從“白灼到底要不要放蠔油”,到“把自己想出的烹飪方法,包裝成古法,推而廣之”……
“‘(黃鱔飯)有種最古老的做法,’我說,‘飯回鍋時,再劏大量黃鱔,只取其血,淋上再炊。’
‘可以試試。’老板說,‘照你那么說,一想就知道味道會更好。’
雖然是自己想出來的,講成古法,說服力較強。”

蔡瀾曾擔任過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一季)》的顧問
“豬油愛好者”這個雅稱,也正是源于他寫了太多有關豬油的溢美之詞。
他回答“有哪些好喝的粥”,隆重介紹自己在澳門喝的魚生粥,還不忘補充一個小細節:老派的做法,勺子會在豬油里浸一下。
他談及“白灼”這種烹飪手法,也不忘提一下豬油,還“踩一捧一”:一般人都以為蠔油和白灼是最佳拍檔,但我認為蠔油最破壞白灼的精神,把食物千篇一律化。要加蠔油的話,不如舀一湯匙凝固后的豬油。

蔡瀾在廣東衛視《粵菜好師傅》中擔任嘉賓
他回答“如何成為美食作家”,最后也會加一句:豬油是好東西,要敢于嘗試。
有人反對,說豬油不健康,蔡瀾板起臉來反駁:上海的菜飯、寧波的湯圓、潮州人的芋泥,把豬油拿走,你說,還剩下什么?
作為美食家,這大概是蔡瀾先生的畢生執念,在他的散文《死前必食》中,一味“豬油撈飯”也榜上有名——
“你不敢吃豬油?那么死吧!沒得救的。”
網友親切地叫他“豬油佬”,他欣然接受,還把評論者送上精選。
與其說是戲謔,不如說,這是對蔡瀾的一種贊頌。
大家驚嘆于這個老頭的可愛和博學,更欽服于他不向歲月屈服的勇氣,那是一種跨越時間的力量。

2022年,蔡瀾銳評“新蝙蝠俠騎電單車該不該戴頭盔”
他不是那種小心翼翼護持晚節、寫回憶錄咀嚼前半生的人,他是蔡瀾。
3
少年時的蔡瀾,完全可以用“張狂不羈”來形容。
在那個年代,他是香港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
縱然有人非議他的張狂和任性,卻也不得不承認:蔡瀾的才學和眼界,遠超過同時代的人。
他和倪匡、黃霑開辦了夜間節目《今夜不設防》,采訪娛樂圈的當紅明星。

張國榮做客《今夜不設防》
這個節目開播的由頭,也很蔡瀾:
“當年倪匡常請黃霑和我去夜總會,三個人玩得好高興……
倪匡兄請了幾次,我們當然要回請他。
一付錢,才知道一晚要花一兩萬港幣,肉痛死了。酒又不是最好……不甘心,不如把構思賣給電視臺,黃霑拍心口去講,一談即合,變成清談節目。
這便是《今夜不設防》的由來。”

無論是話題之大膽還是收視之火爆,《今夜不設防》都堪稱《康熙來了》的前輩。
林青霞、張國榮、成龍、鐘楚紅……當紅巨星在節目中談論自己的戀情、心事和私生活,帶著強大的名人效應,《今夜不設防》在香港的收視率一度突破70%。
蔡瀾自豪地宣稱:“當時,全世界都沒見過這么自由奔放的節目。”
在《今夜不設防》走紅之后,許多觀眾都開始給蔡瀾寫信,向他請教感情和生活上的問題,蔡瀾也干脆在報紙上開設專欄,回答年輕人的問題。

“人生導師”的人設,妙語連珠的金句,從那個時候就已經層出不窮。
讀者問:可能是第一次戀愛的緣故,我十分聽男友的話。他不許我和其他朋友交往、逛街、打電話,我都會順從他。但他越來越過分,我真的覺得很辛苦。
蔡瀾回答:你覺得辛苦,還不快點兒走人?第一個男朋友又如何?天底下的男人都死光了嗎?
讀者問:我愛上了一個人,他和我保持曖昧,卻又和別人分分合合,怎么辦?
蔡瀾回答:問題是,一個朝三暮四、反反復復的男人,是否值得你去愛?
讀者問:我愛上了別人,又對女友心懷愧疚,請先生幫我解開這個死結吧。
蔡瀾回答:死結,絕對解不開,這已經是事實。既然這樣,唯一的方法是剪掉。猶豫、糾纏不清,是自己尋來的煩惱,不值得同情。從你的心態看,你不像一個有資格結婚生子的男人,因為這種簡單的問題已搞到那么復雜。
他是年少輕狂的才子,卻又教會人們尊重自己、理解他人。
在不羈的內心深處,自有一抹光和熱。
4
在《十三邀》中,蔡瀾接受許知遠的采訪。他一路笑呵呵的,和菜市場里的攤販打招呼,一身黑衣黑褲,看起來像個溫和無害的小老頭。
談起自己的一生,他也沒有故作謙虛,而是坦誠“我相信我活得比一般人精彩一點”。

他始終笑對這世界,用美食作為快樂的載體,去感染其他人。
而內心的矛盾和掙扎,則被他深鎖起來,沉入大海深處。
在2015年的《開講啦》中,有人問蔡瀾:在光鮮的外表背后,您是否也有不為人知的辛酸和付出?
蔡瀾反問:辛苦是大家都有的事情,有什么特別的?
“辛苦不要告訴別人,吞下去就行了。”
在觀眾眼里樂天知命,甚至有點“老不正經”的蔡瀾,其實早已洞悉時代背后的無奈和黑暗。正如許知遠所說,他了解人生的痛苦,但他寧愿選擇不去觸碰。
他走到我們無法觸及的地方,兜兜轉轉,又繞了回來。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蔡瀾的境界。
在自傳的結尾,他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網上常有人問我,這一生之中有沒有什么后悔或遺憾的事?
怎么可能沒有呢,但把悲傷事說出來又有什么作用?還是只記開心事吧。
所以,我的答案永遠都是同一句話:“我活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