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參觀一位修表師傅的工作室時,他正準備給一只勞力士“鬼王”做外觀保養,拿在手中的正是當下熱門的漸變藍款。
當他把后蓋打開時,發出了一聲驚嘆,這只“鬼王”的表殼里竟然進水了!
說實話,看到這個場景,我的第一感覺也是有些震驚,勞力士一向是優質防水腕表的代名詞,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何況這是一只防水高達3900米的超級潛水表。
除了震動和磁場,腕表最怕的大概就是水分,一旦進水,輕則會在表鏡上“起霧”,重則銹蝕機芯導致手表報廢。絕大多數表款在出廠時都標注了手表的防水系數,50米以下是生活防水,100米是游泳級別,而200米以上屬于潛水表領域,防水超過600米,我們可以稱之為深度潛水表。只有為數不多的鐘表品牌生產深潛腕表,比如歐米茄的海馬600、PLOPROF,百年靈的超級海洋,以及勞力士的海使系列等等。
2008年,勞力士推出了旗下的新款海使深潛型,因其高達3900米的防水標準,表迷也親切地稱之為“鬼王”,十年后的巴塞爾鐘表展,勞力士發布了搭載新款3235機芯的新一代鬼王126660,其中藍黑漸變盤一度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門款。
勞力士海使深潛型使用了獨有的技術Ringlock系統,我們無需去理解這個高大上的詞匯究竟是什么意思,此技術無非就是讓手表在防水方面做到萬無一失,然而水珠的存在讓我對它產生了一絲質疑。
從常理分析,如果不是有意破壞,這只“鬼王”是無論如何都不會進水的,從痕跡來看,這只表也是第一次開蓋,但是表殼邊緣的水珠卻實實在在地打了臉。幸好水珠只在表殼內側的凹槽處存留,機芯一側完好無損,水分的來源究竟是哪兒呢?
老師傅倒是很鎮定,修表幾十年,什么毛病沒見過,看我緊皺眉頭的“無知樣”,他指了指底蓋,讓我注意看看它的結構。
老師傅把二者分開時,我的問題便迎刃而解,“鬼王”的底蓋主要分為兩部分,主體的灰色部件是鈦合金(上圖1),而帶有開蓋坑紋的小部分外圈才是鋼件(上圖2)。當后蓋擰緊時,二者是緊密貼合的,但是對水而言,他們之間的縫隙足夠大,如果戴著“鬼王”洗澡,流水勢必會從這條縫隙中穿過,流到表殼內側的凹槽中。
而鈦合金后蓋上的這條橡膠圈是阻擋水分進入機芯的終極利器,這也是為何水珠只會在凹槽處集結,卻無法進入機芯內部的原因。
但這就足夠保險了么?若不是這次偶然間開蓋,真不知水珠竟然會積攢了這么多,等于說這條防水圈一直是“泡”在水中,至于何時才能揮發干凈,也是個未知數,畢竟揮發的途徑也只有一條,和來源一樣,那就是后蓋兩者之間的空隙。
待我第一時間分享給群里幾位表友以后,收到的反饋意見也并非一致,主要分為兩派,有的人看到的是勞力士的自信,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份擔憂。
自信者說勞力士在設計“鬼王”時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這種現象壓根不是個問題,無需擔心,凹槽的設計的確能儲存水分,但是后蓋擰緊后,鈦合金底蓋和表殼之間的防水圈被擠壓得很緊,水分完全不會進入機芯內,Ringlock系統的存在足夠保證機芯不會進水。
擔憂者的話也不無道理,阻隔水分和機芯的只有一條防水圈,從目前來看,水汽只是暫時沒有攻破膠圈的防護,一旦橡膠圈老化,或者出現其他意外,那后果就不堪設想。另外,底蓋的精鋼外環已經積攢了厚厚的污垢,雜質的存在讓兩者之間的縫隙越來越大,水珠的積攢也會越來越容易。
新款漸變藍“鬼王”的上市時間為2018年,雖然顏值非常高,但是尺寸高達44毫米,厚度更是超過17毫米,佩戴舒適度并不高,加上各級代理的熱炒,在民間很難見到這只“鬼王”的實物,一表難求的現象普遍存在。沒想到第一次見到它,竟然是讓我萬分意外的“進水”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