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幸福。
但幸福到底是什么?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見仁見智。
幸福是炎炎夏日小女孩手中甜甜的冰淇淋,幸福是十年寒窗苦讀拿到理想學府通知書的一瞬間,幸福更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承諾……
張愛玲曾說過,“人總是在接近幸福時倍感幸福,在幸福進行時卻患得患失。”幸福似乎更像是一個努力達成目標的過程,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擁抱幸福的。
之前看《人間失格》時,我就特別感嘆:男主葉藏的敏感以及對人性洞察之深刻,他這樣形容自己:“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
你看,想要獲得幸福是真的需要勇氣,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擁抱未來、改變自己,迎接新生。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獲得幸福呢?
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幸福的四要素,值得我們反思以及效仿。
第一,我們總體的幸福感。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自己總體生活基本滿意,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有健康的身體,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找到一段相對滿意的親密關系。
對大多數人而言,當我們生活過得還算如意時,就特別容易擁有總體的幸福感。世界溫柔以待你,幸福感自然滿滿。
第二,性格必須是快樂的。
幸福的人一般都擁有健康、快樂的性格,他們喜歡這個社會,對人際關系以及自己的未來有期盼。如果一個人他沒有自信,一直患得患失,就像是《人間失格》中說的那樣:“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這樣的人是難以幸福的。
那些性格多變,情緒不穩定的人,是很難在漫漫人生路上獲得安穩的幸福的。因此,想要幸福,必須擁有快樂的性格。
第三,積極的情緒。
我們每時每刻都有自己的情緒,無論多積極的人也有負面情緒的。但,擁有積極情緒的人,他們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用心去感恩、去給予以及去創造與改變,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好。
有時候,世界就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真實的內心。如果你對世界的看法是抗拒的、敏感的甚至是敵對的,你就很難跟這個世界和平相處。
第四,愉悅的感覺。
當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就會產生愉悅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心流”的體驗,讓你專心致志做某一件自己想要的事情,外界的一切似乎暫時消失的,就連時間似乎也暫停了似的。心流帶來的那種愉悅的感覺,想必讓你擁有無限的幸福感。
當你認真去努力讓自己符合幸福這四要素,你就會將自己打磨成一個相對幸福的人,擁有幸福指日可待了。
當然,人生在世,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很多壓力,想要擁有幸福的人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中年人而言,普遍的幸福指數并不高。
印象比較深刻就是,白巖松在《白說》提及到,“中年是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董橋可以詩意地說,‘中年是一杯下午茶’,其實沒有那么浪漫。
據調查,人生的幸福指數在中年最低,最低點是45歲。過去從來不會去想人生終點的問題,到了中年就不得不思考了,青春一去不返,前方依稀看得到死亡的影子。”
你細品,中年的確是一個幸福感偏低的年齡,人到中年,人就會“認慫”,不敢追夢,不敢生病、更不敢倒下。
當然,無論在哪個階段,我們都有擁抱幸福的能力,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在《幸福的勇氣》明確提出,“如果你想要追求明白通達的幸福感,你第一個要具備的就是直面自己內心傷痛的勇氣”。
在《幸福的勇氣》是以“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故事形式,將阿德勒思想核心娓娓道來,讓我們學會脫離自我中心性的“自立”以及明白到“一切快樂都是人際關系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學會去愛,這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只想‘輕松’或者‘快樂’地活著的人即使能夠得到短暫的快樂,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我們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從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來,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實現自立。并且,只有通過愛他人才能找到共同體感覺。”
我們應該怎么做?阿德勒最終的答案是,愛。
想要幸福嗎?那你得有勇氣直面自己,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愛與被愛。
愿你我在追尋幸福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