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吳氏
2004-03-12 來源:綜合
姓,我們蠻少解答這樣的大姓,因為外頭有專門的書賣,十幾萬字也寫不夠的。但從家譜方面,我們還是可以有新鮮具體的故事說一說。
極多,有部分原因當然是改姓嘍。許多少數民族姓氏的發音都含有吳、吳兒的音節,就改成吳啦!在家譜中也發現胡、沈等改吳的痕跡。不過江浙一帶的吳姓絕大多數有著兩位三千年前的始祖:泰伯和仲雍。他倆是周太王的長子與次子,因為知道父親很想叫他們的弟弟(后來的周文王姬昌的父親)來繼承王位,卻礙于傳統的長子繼承制而十分頭疼。于是哥倆就善解人意而又極其大方地讓出王位,結伴來到了江南一帶。
千多年吶,咱們這兒的土著身上可都刺著紋彩又剪短了頭發哩,是泰伯他們帶來了中原的土特產和先進工藝,可算是開發江南的鼻祖,他們叫這兒為句吳,后代就姓了吳。正因為是泰伯帶來了麻布,所以他去世時,鄉親們都披著麻布來送他。于是成為了披麻帶孝的習俗。
天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泰伯被尊稱為三讓王,他沒有后代,今日吳姓都是他弟弟的血脈。后代中又出了個吳季札(就是吳王夫差的叔公),同樣不受王位而避至延陵(今天丹陽、武進一帶)。這就是吳姓引以為傲的讓德,在家譜中反映出來就是堂號大多叫三讓堂、至德堂、延陵堂、讓德堂等。至德堂的家譜有足足40本,綜合了無錫蘇州寧波等地300本譜而成,居然可以從黃帝算起,亦可以做到每一代人的名字都記得一清二楚!編譜人稱自己是第108世。而三讓堂的譜中則強調自古吳姓以仁讓出名,后人切不可為了一錢寸帛而紛然爭之!
前叫潤州)的吳氏就是三讓堂,以后若是碰見三讓堂的朋友,大可攀一攀親。因為翻到一本周莊三讓堂的譜,元朝時自鎮江遷來。而三讓堂鎮江譜中就很依依不舍地提到了搬去周莊的親戚們,當時還有得往來,而今沒有看過譜的人就不可能知道了。所以堂號是很大的一個依據。譜上標著三讓堂的還有江陰、丹陽、儀征、常州、益陽、建德、武進等地。
吳氏家譜中是很看重這兩個地方,一個是泰伯的根據地:無錫梅里的鴻山南麓;一個是季札的墓:江陰申浦。雖然每一個支系都有自己的近代始祖,大多并不出名,但必會從泰伯講起,多會有季札的畫像。說起來早在山海經里已有一位叫吳權的人出場,傳說他的后代就與泰伯是截然不同的兩支,只要查家譜,就不可能搞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