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收便悠然共游,雨滴便凌然俱清;鳥啼便欣然有會,花落便灑然有得。
這出自于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
同為隨筆,《小窗幽記》有什么不一樣呢?
走馬觀花,書翻大半。景軒的感覺是:置身大自然里的達觀。
為何要以江、山、云、霧、花、樹、鳥等自然事物為媒介,來傳遞認知見解呢?
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比如天人合一、畫中有詩、詩中有理。
當然,這也符合中國人的美學習慣。在見仁見智的主體閱讀中,視野漸入佳境。
誠然,古人的佳境很多已難以再現。那么,若以古人的達觀,則當下有當下的佳境。
佳境在哪里?
走完百無聊賴的扯淡過場,驅車穿行水泥森林。向右一打方向盤,偏離慣常的軌跡,一路向南,駛向此處有邊、遠處無際的藍色。
烏云厚薄變化,天色隨之陰晴不定。
風,時不時從身后的陸地竄出來。和松林巖石擦肩而過,想要在海面上鬧出點動靜。
海面沒有驚濤駭浪,只有水波搖曳。搖曳的水波之上,是忽暗忽明的亮晶片。
幾艘小船,木制的、鐵制的,懶洋洋地藏身沙灘上。銹跡斑斑的錨,等待著下一次的出航。
斷崖之下有一處水泥建筑,開口狹長,應該是海防地堡遺跡。
由此遠眺,不遠處的海面上曾上演過一場宋金海戰。
800年前的硝煙、烈火、吶喊,或沉入海底,或飄散海風。但當風浪又起的時候,總又感覺到火焰的溫度、聲音的分貝。
腳步漸乏,興盡而歸。
窗中看,固然能一飽眼福,也要窗外走一番,走過的才是自己的風景。
誠如《小窗幽記》所言,吾有目有足,山川風月,吾所能到,我便是山川風月主人。
(文耕坊—景軒bookhik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