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30—9:30,響應“地球一小時”號召,家里熄燈一小時。
近日,多名氣象學家觀測到南北兩極地區均出現極端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氣溫超出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三四十攝氏度。隨著溫度的上升,預計有些地區的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沖擊的發生率也會上升。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并進一步發展,有些國家的整個國土最終將變得不適于人類居住。
所以,地球在行動。
這也是“地球一小時”的意義所在。
今年是第十五個“地球一小時”。
“地球一小時”是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倡議:在每年3月最后一個周六晚上8:30-9:30,呼吁個人、社區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以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及對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自2009年,鳥巢、水立方以熄燈的方式迎接了“地球一小時”來到中國之后,越來越多的城市、企業、社區與個人加入到了這一項倡議之中——廣州便是其中的一個。
每年這一小時,人流如織的大型商場紛紛關閉外墻主體燈光和戶外廣告燈和氛圍燈;每年這一小時,從海濱到江畔,多家五星級酒店關閉酒店內外非必要的燈光;每年這一小時,還有多個社區,以不插電音樂會、詩歌朗誦會等方式,致敬地球;每年這一小時,廣州地標廣州塔會褪去一身華彩,以素凈容顏提醒著這座城市的人們,珍視環境,珍愛我們生活的這個藍色星球。
我們還在吃晚飯。8:30到了,把所有的電燈關掉,點上一盞酥油燈。
神奇的一幕發生了:雖然所有的菜品黯然失色。但是未到一歲的兒子開始對著酥油燈笑,笑得那么開心,把我們都逗樂了……
也許他們這一輩,出生就伴隨著明亮的燈光,甚至每天晚上臥室里我們也是留著一盞燈,怕他們夜里活動我們看不到……
黑暗也是一種新奇。孩子對于新奇的喜歡,油然而生。
城市與時代的巨變,使得孩子們越來越遠離大自然,然而在這一個小時,我們與黑暗相伴,與山里的蛙鳴與蟲叫相伴。
從日常的朋友圈看來,很多大人已經有意識帶孩子去參加一些鄉村割稻子等農事活動。
世界變化快,我們小時候也五谷不分。至于收割稻子,雖然沒有體驗,但也不至于交錢去“體驗”。
屋外的街燈淡淡點亮了夜的基調。想起一位師弟對燈光節的反思:照明過度導致光污染……對他的觀點我雖然不完全贊同,但也覺得不無道理。
現代有好,也伴隨著不好,莫言就說:房子是蓋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如果房子蓋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們要讓人們記起來,在人類沒有發明空調之前,熱死的人并不比現在多。在人類沒有發明電燈前,近視眼遠比現在少。在沒有電視前,人們的業余時間照樣很豐富。有了網絡后,人們的頭腦里并沒有比從前儲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沒有網絡前,傻瓜似乎比現在少。交通的便捷使人們失去了旅游的快樂,通訊的快捷使人們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過剩使人們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們失去戀愛的能力……
再想想一發不可收拾的新冠疫情,全球70億人已經有4億多人感染,而且還盼不到終點,疫苗(科技)的發明也難以抵擋病毒肆虐的腳步。
病毒帶來的恐懼,在古代,也不多見。
不由得反思:世界是發展了,而我們,是真的好了嗎。我們追求的發展,真的給我們帶來幸福了嗎?
熄燈讓我們找到了談話的時間,平時的燈火明亮我們忙著各自的事,而當熄燈之后,我們仿佛找到了讀書時宿舍的臥談會那樣美好又純粹的時刻:我跟媽媽和太太回憶起小時候點著煤油燈的時光,仿佛在無邊的黑暗中,我們才看到了彼此。也只有黑暗,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力量的。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我們聊了很多話題,我們也發現,我們的生活充滿儀式感,這“一小時”也是儀式感。而儀式感的一大好處,就是讓我們記住了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時刻。我們生活的很多美好,都是需要我們去經營的……
感謝黑暗中的一小時,讓我們擁抱彼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