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很多音樂從業者還有資深歌迷都有個共識,華語歌和英文歌最大的聽眾側重點,分別在于歌詞和律動。
英文歌更多是以層次豐富的編曲和律動打動聽者,偶有像 Bob Dylan 這樣以簡單英文單字組合創作出深邃意境的音樂詩人,他便能橫跨音樂殿堂類的褒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了。
華語歌除了聽悅耳的旋律之外,很多人還會因為歌詞而動容,被歌詞用簡單文字寫出的深刻哲理而產生高度共鳴。
往早一點追溯,四十多前年在中國臺灣進行的民歌運動第一是強調了要唱我們自己語言的中文歌,第二就是把很多具有詩性美感的字,譜寫上了旋律形成了中文歌的最初樣貌。
那時,詩人、作家跨界到音樂圈是常見的事,1985 年華語音樂市場第一張發行的鐳射激光唱片 (即 CD) 就是三毛+齊豫+潘越云這樣從詩人到音樂人跨界組合完成的《回聲》專輯。
可見,由詩及詞在華語音樂市場的重要程度。
再后來,也有像吳克群這樣浪漫氣質的唱作人發行《為你寫詩》概念的專輯;前幾年,陳珊妮還和十位不同風格的作家,同樣強調著音樂性和文學性,大家一同雙向奔赴完成了《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專輯。
之所以這次用了以上篇幅講述,是我最近被網易云音樂企劃的一張名為《詩 x 歌》的合輯吸引了,才往前追溯起華語音樂一直以來歌和詩之間的共生關系。
再加上近年來唱作人身份的盛行,好的旋律和制作越來越多,但好詞的比例并沒上升,不免令我會懷疑“全創作”這件事對于很多的唱作人而言是不是真的必要,and,一個好的填詞人確實真的重要!
《詩 x 歌》著實體現出音樂的“門檻”,體現出填詞的重要性,帶著審美門檻,把音樂性和詩性的雙向邊界拓展到意象不到的領域,比如脫口秀界 (李佳芮、姜思達)、科普領域 (安森奎) 甚至導演圈子 (麥子) ……等等。
即使如寶石Gem x 安森奎《東北喊麥風云》這樣歡脫的歌,歌詞接地氣的同時并不低俗,從捕捉生活細節的視角出發再進行創作,都展現了一定的人文性。
三石我個人著重推薦的單曲是裘德 x 麥子《呼吸》、朱婧汐Akini Jing x 姜思達《沖浪》——兩首歌分別體現了音樂人和其他領域的人之間“如何保持本色”和“如何跨界出色”這兩件事。
在裘德 x 麥子的《呼吸》中,裘德同學前一張專輯“水族館”情境的水下聽感在這首歌中仍有保留,麥子的填詞和演唱賦予了水下靜謐聽感更呢喃耳語般的軟糯,不沖淡裘德的本色,更激發了音樂人的特色。
朱婧汐Akini Jing x 姜思達《沖浪》是“出色”的代表,這首歌和朱婧汐這些年來玩到飛起的實驗電子音樂形態大相徑庭,只能聽得出靜謐下暗流涌動的氣氛,有著十足的“收”,也有著比電子音樂更具詩意的外在,與企劃概念的貼合度極高。
可以說,網易云音樂的這張《詩 x 歌》合輯始于一個音樂概念,進而又在這個概念之下,掰開揉碎地融入了詩與歌在共生關系之中該有的概念細節、內容內核、外顯形態等等方面,與同類產品相比較有更高的完成度,同時在體現出品方屬性的方面,也對位到了氣質匹配的聽眾人群。
寶石Gem x 安森奎《東北喊麥風云》的熱評區有一句話令我看了很感慨:我們這一代東北人出生好像就是為了離開東北。
——See, 誰說“喊麥”這件事喊不來細膩的知音和宏大的宿命論呢?
如果《詩 x 歌》還有第二季,我依然會期待,我甚至心里有了更多的跨界合作名單,等著逐一被夢想照進現實來。
你可能還感興趣的內容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