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什召/公和寺—內蒙古土默特把什村/民族宗教歷史記憶
臺灣·圖書館 · 1907年土默特志(清)
內蒙古歷史與民族宗教歷史記憶
“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把什板申村建公和寺后,便在寺內設立了私塾,有卓越的蒙古學子嘎勒僧,曾就讀于該書房后因學而有成,且悟性多學,故留在本板申教書,人們尊稱嘎巴格希',遂將板申命名為巴格希板申'。”【把什村史】一書轉載《把什民小校史》
“住有先生的房子之說”。持此說者,無論從史料,還是人眾,都較充分,亦很現實?,F叫把什村的把什板申,“把什”一語,是蒙語"巴格?!保ɡ蠋煟┲C音, 意為住有先生或出“老師”的地方,已約定俗成,故以此意為名把什。
此的說法與當地許多土默特蒙古族老人的講述比較接近。而其中關于嘎勒僧的記憶極其豐富,比如村北獅子山中有嘎勒僧修行的山洞、寺廟遺址上的學校等等。關于嘎勒僧的傳說其實并不多,加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文化的變遷,這種對嘎勒僧的記憶正在逐漸淡化,但是與嘎勒僧有關的地名記憶卻頑強的保留下來,并在當地民眾尤其是土默特蒙古族中遺留至今。
清代,僧人是內蒙古地區主要的知識與文化傳播者。處處都能感受到佛教對這一地區的深遠影響。
公和寺/把什召之牌匾正面以蒙、滿、漢三種文字所書之"公和寺"匾名,以及背后書刻之63戶集資者建設名字,均為蒙語名,全是蒙古族人。
把什板申民眾定居放牧、興農耕種、信奉喇嘛教較 早,在土默特部是一個歷史悠久,頗具規模的村莊,距今至少有四百余年 之久。
關于嘎勒僧曾居住過的公和寺有過這樣的敘述:“那個廟我們叫把什召,別人叫“把什廟”,我們不那么叫。我們小時候那個把什召里還有喇嘛,我們還經常跟著喇嘛一起 “出召”,就是他們吹著號,念著經,抬著佛像繞咱們村轉,蒙古人就跟著吵燒香、磕頭。過去蒙古人如果生三個兒子兩個就得去召里當喇嘛,那時候蒙古人都信佛,漢人拜關老爺更多一些。
從歸綏城(今呼和浩特市)大召、小召,席力圖召,把什村的把什召,美岱村美岱召,包頭城包頭召,包頭五當召構成土默特蒙古與民族宗教地域。
大召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南街西側。始建于明朝萬歷七年1579年。明代稱“弘慈寺”,歷史上還有“銀佛寺”、“大乘法輪召”、“甘珠爾廟”、“帝廟”等多種稱謂。清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后,清賜名為無量寺,沿用至今。
小召在呼和浩特舊城小召街,蒙語原稱作把格召(是小的意思),漢譯為“小”,俗稱小召,清廷賜名崇福寺,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建成。小召原是明朝俺答汗(阿拉坦汗)的后裔俄木布洪臺吉所建的寺院。
席力圖召,席力圖是蒙古語,意為“首席”或“法座”,漢名“延壽寺”,寺廟因四世達賴的老師第一世席力圖活佛長期主持此廟得名。建于明朝隆慶和萬歷年間(公元1567年—1619年),為康熙所賜名。該召坐落在呼和浩特舊城玉泉區石頭巷北端,坐北向南。大召無量寺斜對面一路之隔。
把什召,清廷賜名公和寺,公和是指公睦和順的意思。把什召位于巴什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把什板申村建把什召(公和寺)把什63戶蒙古族人集資者建設的。把什召到了清末頹廢失修經民國時期戰亂僧侶流走1949年后漸漸拆掉了,里頭的各種東西都被流失,很多當地蒙古人都比較忌諱,大多數不拿召廟里的東西。
美岱召,位于美岱村內,蒙古語“美岱”意為彌勒,又名靈覺寺,后為壽靈寺。是內蒙古地區重要藏傳佛教建筑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隆慶年間(1567—1572),蒙古土默特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順義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賜名福化城。西藏邁達里胡圖克圖于萬歷三十四年來此傳教,所以又叫做邁達里廟、邁大力廟或美岱召。是典型的城寺結合廟宇,它是仿中原漢式,融合蒙藏風格,城寺結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廟。
包頭召 蒙古語稱“布特蘇莫”,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又名"福徵寺",是包頭城唯一的一座蒙古族召廟,為包頭蒙古族巴氏家族創建。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年間,清政府倡導在蒙古部落廣泛建立召廟,從思想上統一蒙疆人民,作為蒙古族土默特部落的巴氏家族,早在明朝中期,就在今日包頭東河地區駐牧,清朝廷將其編為土默特右翼六甲,核發地契,巴姓家族有15個大戶得到了“戶口地”,后來人們稱這15戶為巴氏家族。福徵寺是巴氏家族的家廟,重大節日、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巴氏家族的人們都要在此舉辦祭拜儀式。
五當召,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第一世活佛羅布桑加拉措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藍本興建,經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逐步擴大至今日規模。因建在五當溝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稱其名為五當召。五當召依地勢面南而建。是我國藏傳佛教四大名寺之一。
公和寺也被外界稱之為“把什召”,使得這個地名與寺廟的名稱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
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內蒙古東西部蒙古族總人口為138萬多人,喇嘛人數就有8萬多人,占蒙古族總人口的5.8%,占蒙古族男性人口的11.6%。這與老人的講述基本相符,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蒙古族的共同歷史及歷史記憶。伴隨這種記憶的還有由此產生的還有民族認同,根據當地老人的說法這個村莊以前有很多宗教活動場所,比如公和寺、龍王廟、老爺廟、娘娘廟等等,然而對蒙古族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喇嘛廟。而且這里還是村中蒙眾的聚會與議事之場所。當地一位老人介紹道:“我們小時候,召里有一口特別大的鍋,里面可以煮羊肉還.可以煮牛肉,每次念完大經以后,所有的蒙古人都自己拿著碗筷到寺廟里吃。念經的時候什么喇嘛、富戶、有錢人還要像開會一樣聚在一起。”
在當時維系蒙古族之間民族感情的一條重要紐帶就是這種宗教活動。人們根據是否參加這樣的宗教儀式來斷定互相之間的族屬。把什村的許多蒙古族都對公和寺,即把什召有著不同程度的記憶……。
把什召/公和寺是把什板申早期蒙古人所獨尊、獨建之寺院,是喇嘛黃教召寺。
公和寺之修建年代為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該寺由山西五臺山之匠人包工修建。
公和寺建成后曾多經修繕擴建,其最終之建筑形式為:
前門兩側為四 大天神塑像;
前庭兩側掛有“吉祥”、“如意”之蒙文刻匾之便門;
前殿 經堂(獨昆)為白色藏式經堂,堂后有兩層佛殿,供有釋迦牟尼、彌勒佛、 宗喀巴之塑像;其建筑結構為青磚、紅磚、石條;經堂中有兩根直徑一余 尺之大圓柱,標、擔、椽、棧及門窗,概為把什板申山上之上好紫紅蒼 松、刺柏。整體殿堂雕梁畫棟,色彩斑斕,功精藝巧。經堂石階下,有蒙古式裝飾旗桿及彩色旗幟。后在擴建時又在石階左右對稱種有兩棵榆樹, 該樹存活近兩百年,枝葉繁茂,自然造型美觀。
整個寺院莊嚴肅穆,紅、 白、綠點隙相映,綠蔭中透紅,白壁中顯綠,是一座古樸的殿堂。寺頂上裝有一精雕之錨金銅頂子,在30年代被盜。寺內除五間主體建筑外,西北角有正房三間,系大喇嘛居住養性之處。經堂前庭兩側建有東、西禪房各六間。西六間之上三間為一般喇嘛住 處,下三間是庫房和廚房。東六間之上三間是蒙古子弟讀書之書房,下三 間是念大經(忽拉爾)時的廚房,其中置有兩口大鍋。據說每口鍋可煮一頭 牛或數只肥羊和一石糜米的“忽團圖”。寺外較遠處建有四座白色送經廟 (必勒狠),專供念大經、送八令和虔誠信徒焚香、敬表、上布施之用。
公和寺盛行時期之喇嘛多達十幾人。念經時常請本蘇木之明安廟喇嘛共同誦經,有時還請喇嘛洞之活佛坐床導經。每年農歷正月初五到十五念大經時,尚要請原“薩滿”教之“神官”出府舉行儀式,俗稱“跳切摸”,“神官”所戴之盔甲需兩個有力的后生抬起方能為其扣戴披掛,而 “神官”還能手持嘰旗跳躍自如。
公和寺另一傳統是念大經時,要專請村中或在外地之官佐、紳士、大施主參加,與大喇嘛共議村中大事。當念經畢、送“八令”后,全板申蒙眾都要自備碗筷到寺內吃“忽團圖”,以享神佛賜福保佑,消災解難,人 畜平安。公和寺除念大經外,平時或其他節日亦有遠近之信徒常來焚香、 敬表、叩頭、禮拜,以求神佛保佑,一生平安。
革命時期,內蒙古第一批共產黨人烏蘭夫、云潤、康根成、佛鼎、賈力更、李森、勇夫等革命者都曾以把什召為掩護,在這里開展革命活動與斗爭。
抗日戰爭期間中共綏遠省委、蒙古工委、八路軍120師獨立(綏察)二支隊、白如冰、于占彪、賈力更、李森、勇夫、楊植霖、寧德青、白成銘、王弼臣等抗日領導者和抗戰力量都曾依托在這里指揮與布置抗日斗爭……。
“寺”和“廟”在中國古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所。
廟的出現,要早于寺。
廟,在古代主要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大約在商周時期就已存在。
寺,在秦漢時期才開始設立,和佛教沒有半點淵源,是朝廷的行政機構之一。
一、寺和廟的用途不同:
1、廟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廟,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養鬼神的地方稱為廟。
2、寺是一個辦理佛陀教育的機構,如今政治制度變了,但這個名稱一直沒有變,形式也沒有變。
二、寺和廟的分類不同:
1、寺院若依創設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營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別。
若依宗派,則分為禪院(禪宗)、教院(天臺、華嚴諸宗)、律院(律宗)或禪寺(禪宗)、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類。
2、奉?;首遄嫦褥`位者稱為太廟,世家或富豪宅邸內奉祀祖先處稱為家廟。后有祭祀圣賢者,如祭祀孔子者稱文廟或先師廟,祭祀武人者稱為武廟。
如山東曲阜的文廟、張家口的關帝武廟等,皆頗著名。另有基于民間信仰而祭祀神靈的廟,如稱鎮守神祠為城隍廟、富貴神祠為財神廟,天妃廟(后改稱天后宮)、娘娘廟等亦屬之。
寺廟:佛寺的通稱,可以包括召廟。
召廟:蒙古族喇嘛教的寺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