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人世間》中,詩人馮化成說過這么一段話——
“孝分兩種,養口體和養心智。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衣食住行,是養口體,遠走高飛,有所成就,讓父母以此為榮,是養心智。”
這段文字,一度成了熱點。不過,先糾正一下錯別字(老編輯的職業病犯了)——“養心智”是錯的,應該是“養心志”。
很多人以為這段話是編劇原創,然而,并不是。原創者是孟子。
“養心志”“養口體”最初的當事人,也不是周秉昆兄弟,而是孔子的學生曾參。
有一次上課,孟老師和學生們討論孝道。
進入主題之前,孟老師先做了個鋪墊。作為人生導師,談談人生,灌灌雞湯:
人生有兩件大事,一件是“事親”,一件是“守身”。
所謂“事親”,就是孝順父母,盡孝道;所謂“守身”,就是照顧好自己,發展自己的事業,拓展自己的人生。
更干脆一點講,這兩件大事,可以理解為盡孝與盡忠。忠孝自古難兩全,孟老師先拋出這個天然就能產生矛盾的話題,瞬間抓住學生的心。講課水平很高喲。
拋出話題,吸引眼球之后,孟老師高屋建瓴,先說觀點: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
意思是說,“守身”然后又能孝敬父母的,我聽說過;做不到守身,卻又能孝敬父母的,我從來沒聽說過。
孟老師給我們留了一個啞謎,就是“守身”的含義。
一般認為,守身,就是堅守節操,守護自己的初心、善性。但如果只從字面上將其解釋為“守護善性”,從邏輯關系上和后文的“養口體”“養心志”就不強了(假裝我很懂邏輯的樣子)。
我更傾向于,“守身”要進一步引申為盡忠、干事業?!笆厣怼钡谋玖x,是修身養性,潔身自好,保持善心。但修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所謂“守身”,是為“治國平天下”的“盡忠”打好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把“守身”概括為兩點,一個是身體上的、物質上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種是精神上的,要保持節操,保守初心。
這樣一來,孟老師的原話,可以理解為:
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事業,又能給父母盡孝的,我聽說過;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一事無成,卻又能孝順父母的,我沒聽說過。
也就是說,盡孝是有前提的,作為子女,首先要有“盡孝”的本錢。自己年紀輕輕卻重病纏身,如何盡孝?弄不好還要父母照顧你。當然,如果身體很好、也很有錢,卻喪失了修身養性的初心、善心,自然也不可能盡孝。
接下來,孟老師開始“舉例說明”,例子就是曾參。老規矩,為了學好英語,先來復習一下文言文:
曾子養曾,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余,必曰:“有?!痹?,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曰:“亡矣?!薄獙⒁詮瓦M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孟子·離婁上》)
什么意思呢?
曾子——也就是曾參,他的老爹,名叫曾點。曾點上了年紀,老眼昏花,看不見了。
請注意,人老了之后,心志會屢遭打擊,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出行、在家都需要人照顧,感覺仿佛成了廢物。對待年邁的雙親,如何才算孝順?
曾子在物質上很照顧老爹,每頓小肉吃著,小酒喝著,很滋潤。但光有酒肉,老爹并不開心。
為了讓老爹開心,曾子在飯菜將要撤掉的時候,都會請示老爹:“您老吃剩下的飯菜,怎么處理?”
諸位看官,這可是春秋時期,物資匱乏得很,吃不上飯的人很多。把剩菜剩飯送給窮人,屬于行善積德。曾老爹很喜歡做這種善事。
老爹看不見,不知道還有沒有剩飯。老爹問曾子:“飯菜還有剩下的嗎?”不管是否還有剩下的,曾子都會回答:“還有?!崩系犃?,很開心,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是廢物,自己還能做事、還能行善,還能接濟窮人。
人的幸福感,不僅來自于獲得感,更來自于價值感——也就是認為自己還有價值。價值從何而來呢?來自于付出——你還有能力付出。如果一個人連付出的能力也喪失了,就只剩萬念俱灰了。
曾子很了解父親的心理——以及所有老者的心理。他要讓老爹感覺自己還有價值,還能付出,所以即便撒謊,也會說“還有”。父親的開心,是真實的開心,更是充實的開心。
遺憾的是,曾子老了,他兒子曾元就做不到這點了。和老爹侍奉爺爺一樣,他也能做到每頓都讓老爹喝酒吃肉,卻不再請示“剩菜該咋辦”了。有剩下的,老爹問起來,他會回答“沒了”,然后下一頓再偷著給老爹吃剩飯。
曾元的孝,只體現在“口體”上:你吃飽喝足就行了,心里想那么多干啥?窮人吃不吃得上飯,你的飯剩沒剩,和你有什么關系?自己吃飽就得了!
這種境況下的曾子,只有口體上的滿足,精神上卻容易受到打擊:唉,為什么如此年邁,我還如此能吃?壯年時豪情壯志,如今卻只能靠兒子養活(也沒有退休金),更救濟不了別人,實在廢物一個!
故事講完了,孟老師總結道:
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曾元的做法,叫作“養口體”;曾子的做法,則叫“養志”。孝順父母,像曾子那樣,就可以了。
“養志”容易理解為“培養志氣、志向”,《人世間》的編劇將其演繹為“養心志”,與“養口體”對應,倒也妥帖。
高金國,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