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一次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著名小說家、編劇王朔炮轟導演王扶林:“他拍的電視劇《紅樓夢》簡直沒法看!完全是把原著給毀了!”
當時王扶林并不在場,但聽說此事后,請人帶話給王朔:“不要太急著下結論,一部文藝作品好不好,要由全國觀眾來評價,還要經過時間的考驗,過十年后再評論也不遲。”
作為80年代名聲大噪的小說家,王朔此時風頭正勁,被千萬讀者追捧;而導演王扶林此時并不出名,《紅樓夢》剛上映不久,電視機尚不普及,名氣遠沒有傳開。
王朔卻不依不饒,多次在公開場合說:“央視怎么會選一個沒名氣的導演來拍經典?這演員從選角開始就有問題,在原著里都是說北京話,體現出高雅嘛,結果呢,林黛玉是鞍山來的的,賈寶玉是四川來的的……這弄的是一幫小孩,妝也不靠譜,全成戲曲妝,演員一直擰巴著,就沒松下來過……”
那么,當年央視是怎么選定王扶林為導演呢?他拍攝這部經典背后又發生了多少曲折的故事?
青年導演想拍名著,央視領導爭論不休
1982年,央視的內部會議上,爆發了一場爭論。
會上,青年導演王扶林發言說,文藝工作百花齊放了,電視機開始普及了,應該拍一部《紅樓夢》連續劇。
但是副臺長不同意:“《紅樓夢》是我國最優秀的名著,現在時機還不成熟,萬一拍砸了,可要被全國老百姓罵的。”
幾個主任也紛紛表示:“拍攝經典名著,牽涉甚大,不要急于上馬。”
王扶林卻自信滿滿:“這三年來,我通讀了五遍《紅樓夢》,還和越劇電影紅樓夢導演岑范、演員們長期交流,形成了一系列的思路,我愿意嘗試……”
副臺長打斷道:“王扶林,你要問問自己,夠資格嗎?之前你只拍過一部《敵營十八年》,雖說有點名氣,但也僅此而已。你在臺里沒有更多作品,憑什么讓你來拍《紅樓夢》呢?”
這時,臺長說話了:“哎,我倒是挺看好王扶林的。現在我們國家思想解放了,迎來了文藝創作的春天。小平同志多次強調,要給予年輕人更多的機會,讓青年人盡快登上舞臺!王扶林有才干,有想法,值得鼓勵嘛。”
“我也不是反對青年導演的。”副臺長解釋道,“但紅樓夢人物眾多,光是女性角色多達上百人,每位女性特色鮮明,只要其中一個把握不好,整部劇都會拉低水平……我建議啊,王扶林可以先拍點簡單的,西游記嘛,妖魔鬼怪可自由發揮,豈不更適合?”
“但是,《西游記》之前已經被楊潔導演定了,她已經準備籌拍。”王扶林回答說。
“那你就拍拍《水滸傳》里的幾個人物,不行嗎?比如拍個《武松系列》或者《林沖系列》,先練練手!”副臺長依舊不同意。
臺長沒說話,也沉默了,側頭看看王扶林。
“我知道臺里會有阻力,所以我早做了準備。”王扶林站起身來,從皮包里拿出厚厚一大疊紙張,“其實,我半年前就和紅學家周雷先生,草擬了《紅樓夢》的劇本——這還僅僅是前三集的初稿,就達20萬字,請領導們過目。”
幾位領導都有些詫異,接過劇本,翻看起來。其中文字描述之真實、場景還原之細致、以及各人物的要求標準之詳盡,可謂用心至極。
臺長點點頭:“王扶林啊,沒想到你早早就暗下苦功。”
“是的,我早就想拍名著了,但之前聽說《西游記》已被楊潔導演搶了先,我得加緊呀,不然其他作品就越來越少了……”王扶林半開玩笑說道。
臺長豎起了大拇指:“青年導演敢想敢干,值得肯定!”
“所以我聯合了周雷先生一起,他是文化部在1974年組織審定《紅樓夢》的專家,功底深厚,讓他來當編劇,我做導演。”王扶林站起身來,有些激動,“我還拜訪了著名話劇家曹禺、作家沈從文、周汝昌等一批老先生,打算邀請他們來當顧問,為這部劇嚴格把關!”
在座領導們紛紛側目,副臺長也有些心動:“沒想到啊,王扶林已經做了那么多準備。這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啊?”
全場笑聲一片,大家之前的擔心疑慮,都釋然了。
臺長點點頭:“如果有這些紅學專家、大師泰斗們的支持,那我們就有底氣來拍這部劇了。”
就這樣,名不見經傳的王扶林,接下了重任。
新老導演觀念沖突,演員人選幾經波折
1984年春節,王扶林開始啟動電視劇的拍攝。
他信心滿滿,但沒想到,一連串的挫折才剛剛開始!
最初,王扶林想邀請著名老導演成蔭加入:“成導演,您資歷很高,執導過《西安事變》、《紅色娘子軍》等多部著名影片,有您助陣,我這個青年導演才有說服力啊。”
“我倒是很想加入,這也是我畢生的愿望。”成蔭老先生劇烈咳嗽,“可是,我去年已患肺癌,身體條件跟不上了……”
成蔭導演在這一年因病去世,非常可惜。
王扶林又去拜訪另一名大導演岑范:“岑老,您是越劇電影《紅樓夢》的編導,早在1962年就家喻戶曉,我鄭重邀請您加入。”
岑范導演也年過70,但好在身體健康,他欣然同意了。
只是,萬萬沒想到,在人物選角上,大家發生了激烈矛盾。
岑范提出自己觀點:“紅樓夢是經典中的經典,一定要慎重,所以我主張,要用已經成名的、有經驗的演員——比如楊麗坤、張娟,她們之前參演過《阿詩瑪》《五朵金花》,能力、名氣有保障,能撐得起這部劇。”
但王扶林卻明確反對:“我認為,原著中的主要人物都在14-18歲,那些成名的演員都年紀偏大了,而且老式的演技痕跡太重。我們必須選拔年輕一代,在一張白紙上熏陶,才能還原原著。”
“小王啊,你這樣的想法是不負責任的!”岑范導演搖頭說,“我拍了一輩子電影,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你這樣會毀掉經典的!”
就這樣,演員尚未敲定,導演組內部就意見不合,最終,岑范導演以“自己年紀太大”為由,退出了劇組。
當時,王扶林觀念超前,許多有資歷的老人是不同意的。
但王扶林堅持己見,力排眾議:“現在是改革開放時代,小平同志多次強調,要讓年輕人盡快上馬。文藝工作領域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堅持從年輕一輩中選角,從全國進行海選,允許自由報名。”
全國各地的女孩子們寫信,寄上自己的照片,紛至沓來。就這樣,又花了三個月,導演組從全國各地數萬名候選人中,遴選出一百多名演員。
只是,最重要的兩位主人公——林黛玉和賈寶玉,遲遲定不下來。
競爭林黛玉角色的人選非常多,最后集中在兩個女孩:鄧婕和陳曉旭。
鄧婕非常自信,落落大方,而且她自1973年就在四川川劇團學習,1978年后參演過多部話劇,對舞臺表演的拿捏非常到位。
另一名叫陳曉旭的女孩,則有些靦腆害羞,剛滿18歲,見人還會臉紅,她來自遼寧鞍山,并沒有表演經驗,只是自幼就愛模仿林黛玉,對詩詞歌賦很拿手。
副導演們和主任都看好鄧婕,唯獨王扶林一眼看中了陳曉旭:“曉旭的眉宇間,有著林黛玉的清冷氣質,她的身形弱如柳扶風,包括她說話時低眉含羞的模樣,幾乎像極了林黛玉。”
王扶林最終拍板:由陳曉旭飾演林黛玉,讓鄧婕飾演王熙鳳。
女主角定了,可是男主角呢?難度更大!
又兩個月過去了,大家始終沒有確定滿意人選——賈寶玉這個角色,既需要他玉樹臨風的公子哥兒的外貌,又要有一些天真孩子氣的俏皮,同時又不能年紀太小,需要有一定閱歷成熟心態,才能把握好現場的分寸尺度。
導演們看過很多男演員,都不滿意:有的男孩子長得太清秀了,像女孩子一樣柔弱,這種感覺并不符合;有的男孩子太靈動了,又會顯得油滑,像個紈绔子弟……
大家都有些灰心,于是有人建議說:“不如讓女孩子來反串吧?1962年越劇《紅樓夢》中,賈寶玉就是由女演員徐玉蘭反串的!”
王扶林搖搖頭,拒絕了這個提議。
直到歐陽奮強的出現,才讓王扶林眼前一亮!他時年21歲,有一定演繹功底,心態較為成熟,但同時又長著一張娃娃臉!皮膚很好,看上去顯年輕,就相當于17-18歲的模樣。
當歐陽奮強與陳曉旭站在一起時,劇組人員都發出了驚嘆聲:兩人像極了寶玉和黛玉!
但王扶林還有些不滿意:“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歐陽奮強的腮幫子有點鼓,下巴短了點,稍微顯得臉大了。”
“歐陽奮強,你愿意整容嗎?把下巴加長。”化妝師問道。
當時的中國人,很少聽說過整容術,但21歲的歐陽奮強為了爭取到這個角色,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愿意整容。”
就這樣,歐陽奮強經過整容,臉型完全契合了。只是,由于當時技術落后,他的下巴留有隱患,后來每到下雨天會隱隱作痛,這伴隨了他后來的幾十年。
演員們集體學習,觀眾爭議各有看法
終于,演員角色都敲定了!
正當大家以為要開拍時,王扶林卻說:“不急,所有演員都先封閉式培訓3個月,集體住進紅樓夢影視基地,同吃、同住、同學習。”
當時,劇組在北京宣武區建造了大觀園,一百多位姑娘們,就住在里面,開始每天緊湊的培訓,她們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的:
早晨6點:起床,鍛煉,壓腿,下腰,練習形體。
上午8點-12點:聽紅學專家講解原著,分析人物情節。
下午2點-4點:根據不同角色要求,針對性訓練琴、棋、書、畫。
晚上7點-9點:集體討論,尋找靈感。
三個月里,這群女孩子們接受密集的熏陶。
鄧婕說:“我光是聽課,做筆記,就寫了滿滿三個本子。”
陳曉旭說:“我們每天聚在一起唱《枉凝眉》,練身段氣質,我哪怕洗衣服還在唱這首曲子,一邊唱一邊落淚。”
張莉說:“我在這里學會了下圍棋,畫國畫,寫書法。”
80年代的演員們,對待拍戲,非常有敬業精神,這背后發生了許多故事。
比如,鄧婕為了演好王熙鳳,差點拼上性命。在后期有一場戲:賈府敗亡,樹倒覆靡散,王熙鳳死后被破席子裹著,在雪地里拖行。由于需要皚皚白雪的場景,劇組專門等著北京冬天來臨,在零下10度的天氣,鄧婕穿著件單衣,光著雙腳,腳丫子還露在外面,被人拖在雪地里往前走。這段劇情要配合哀傷的曲樂《聰明累》,當時尚未完成曲不知道時長,于是就加長拍攝時間。鄧婕在雪地里長時間受凍,最后暈了過去,還因此發高燒一個多星期。
再比如,陳曉旭為了演好林黛玉,從情緒、心態、神色各個方面,都陷入了憂郁的情緒中。尤其在“黛玉葬花”和“黛玉之死”兩個片段,陳曉旭一遍又一遍地聽著悲戚的曲調,念著原著中傷感的詩詞,每天都在落淚,悲傷的情緒縈繞心頭,久久不能自拔,這也讓她塑造出了一個完美的黛玉形象。但正因為如此,陳曉旭的性格中也打上了抑郁的烙印,她的后半生越來越像林妹妹,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主義,甚至長期有自殺傾向,最終患乳腺癌,又拒絕手術治療,而早早地香消玉損,成為觀眾們心中的遺憾。
經過長達3年的拍攝,《紅樓夢》這部劇自1987年上映。
但在當時,遭到了兩極分化的評價:許多年輕觀眾非常認可該劇,對劇中人物稱贊不已;但一些年齡較大的觀眾,因為長期受“又紅又專”影視形象的影響,對該劇嗤之以鼻,甚至批判其是封建主義的“復辟”;還有許多文人、作家,對原著有著自己的理解,產生了對電視劇的排斥心理……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作家王朔,他多次在媒體上批評該劇,認為電視劇是把原著給毀了:“紅樓夢明明寫的是清朝,很清楚是旗人打扮,賈寶玉梳一大辮子,你卻弄得不三不四,披著頭變成了明朝裝?還有這些人物,弄一幫小孩來演,都像背臺詞似的,極其僵硬,就像舞臺表演戲劇一樣,缺乏生活化……”
而導演王扶林當時名氣并不大,在遭受這樣的批評后,默默承受,他說:“希望十年、二十年以后,經過時間的沉淀,再由全國觀眾們來定義”。
時至今日,《紅樓夢》87版電視劇已重播了一千多次,成為了幾代人的經典記憶。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目中的林妹妹、寶哥哥、鳳姐的形象都是不同的,那么,不知你對這部劇的看法如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