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日前,一條關于土耳其發現大量稀土資源的信息吸引了我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為作為持續十多年跟蹤研究全球稀土產業發展的研究員來講,在此之前從未聽聞土耳其與稀土有過關聯。7月4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土耳其日報》報道,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埃斯基謝希爾省的貝伊利科瓦(Beylikova)地區發現大量稀土資源,約含6.94億噸稀土。土耳其能源和自然資源部部長法提赫表示,鉆探工作從2011年開始,經過對采集的樣品進行充分分析后,發現了6.94億噸稀土元素。法提赫透露,在完成相關研發工作后,預計年內啟動工業設施建設,終極目標是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土耳其礦業及金屬出口商聯合會成員梅京?切金奇稱,土耳其發現的稀土儲量足以滿足世界1000年的需求。加工后或可為土耳其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益。
在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看完這段簡短的信息之后,心中不免產生一些疑惑:
首先,倘若消息屬實,這6.94億噸稀土元素都包含了哪些?要知道稀土共有17種元素,有中重稀土和輕稀土之分,土耳其發現的這個稀土儲量是17種全都包括?
第二,“滿足世界1000年的需求”、“數十億美元的收益”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第三,“預計年內啟動工業設施建設,終極目標是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若消息屬實,還需要考慮是否能開采、是否具備開采條件以及技術和時間等問題,難道土耳其已經具備稀土冶煉分離技術等諸多條件了?
安邦研究人員帶著上述問題對土耳其發現稀土一事進行了擴展研究,但目前尚不能對該信息證實或證偽。姑且認為該消息屬實,下面來說一下我們對此事的看法:
首先,稀土都是以氧化物的形態存在,單一品種的礦藏含量稀少,這直接增加了稀土元素提煉的難度。因此,土耳其發展稀土礦藏僅僅是第一步,如何把這些稀土礦藏開挖提煉出來才是關鍵。
第二,從全球范圍看,盡管稀土礦存在“扎堆”的情況,但很少有囊括全系列的稀土元素,迄今為止只有中國的內蒙古白云鄂博礦是全球唯一一個同時包含了17種稀土元素的礦藏。所以,土耳其還未公布新發現的礦都包含哪些稀土元素,但大概率增加了稀土中某幾種元素的儲量?!皾M足世界1000年的需求”,這種說法有些以偏蓋全了。
第三,也是最為關鍵的,土耳其能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稀土工業體系存疑。稀土礦藏大多是伴生礦,所以它的提煉需要有其他工業配合。例如,內蒙古白云鄂博礦就含30%的鐵,所以需要先把礦石運到包頭鋼鐵廠進行冶煉,然后再將礦渣進行提煉;如果直接從礦石中提煉,不僅困難,而且成本高。稀土的冶煉方法又分為,通過化學溶劑用離子交換法把稀土萃取分離的“濕法”;以及用高溫冶煉,利用溫差來提純的“火法”。不論是哪種方法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人才、技術、設備、資金缺一不可。
想要建立起這樣的體系有多難,看看美國就知道了,美國及西方國家多年前就在布局稀土想打破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這么多年過去,依然沒有建立起來稀土的制備體系。要知道,美國、澳大利亞的稀土礦藏儲量在全球占比不低。換言之,以目前土耳其的工業基礎,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稀土提純體系,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稀土發展現狀與地位
其實,說這么多,不論是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國家也好,還是土耳其也罷,我們更關心的是中國稀土在全球的領先優勢地位是否會被撼動。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給出的答案是,暫時不會!原因在于,中國的稀土優勢不只是在儲量上,中國目前領先的稀土元素提煉技術更是其他國家暫時無法超越的。
從儲量看,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稀土儲量為1.2億噸,其中,中國儲量達4400萬噸,占比高達38%。從產量看,據亞洲金屬網統計,2021年全球稀土產量約為27.7萬噸,中國稀土產量為16.8萬噸,為世界第一,占比高達61%。2022年以來,國內稀土價格存在一定的波動。據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22年7月4日,稀土價格指數為357.6,較年初基本持平,同比上漲70%。
中國稀土提煉技術領先全球,技術有多強呢?按照傳統的離子型稀土礦冶金技術,平均資源利用率不到25%,也就是75%的稀土資源都會被拋棄。其中每分離1噸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還需要消耗8-10噸鹽酸、6-8噸液堿或1-1.2噸液氨等,這可以說帶來了提煉技術上的一大難題。而我國就突破了這項技術,開發出了新型“分離術”,通過對提煉過程的萃取劑進行了相關性的轉變。而這一切要歸功于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等老一輩技術專家,因為徐老先生提出了“稀土串級萃取理論”讓我們在稀土分離提取領域遙遙領先。
更為關鍵的是,憑借中國領先的稀土分離技術,目前中國大部分稀土都是從國外進口稀土礦(例如緬甸),然后進行提煉,再出口稀土產品。這意味著我國自采稀土礦正在縮減,或者說我國現在已經形成了稀土礦“來料加工”模式。盡管目前美國宣稱要擺脫對中國稀土技術的依賴,但在2016年2月,美國政府問責局就曾發布了一份關于稀土材料報告,據其估算,美國可能需要15年才能建成國內稀土供應鏈。所以目前美國還是把稀土礦石送到中國來進行提煉,因為美國尚無法打破中國的稀土技術封鎖。
從中國稀土的發展看,在做大做強稀土行業方面,近兩年國內企業動作頻頻。2021年12月23日,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22年7月1日,中國稀土集團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于江西贛州成立。中國稀土集團方面表示,中國稀土集團國際貿易公司的成立,是中國稀土集團加快貿易資產實質性深入整合,推動產業協同,業務聚合增效,實現聚合效應的重要舉措。這在安邦研究人員看來,這是中國鞏固稀土國際定價權邁出的堅實的一步。
綜上所述,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中國在稀土分離技術的壟斷地位還存在一段時期的窗口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這個窗口期來大力發展本國高附加值含稀土元素的制成品。
在新能源電氣化時代,永磁材料已成為稀土下游價值最大的應用領域,占據稀土消費量的40%,其中占90%以上的消費價值是被稱為磁王的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釹鐵硼。
高級別的稀土永磁材料既可民用,更可軍用。在民用方面,目前用于新能源汽車的電機被稱為永磁同步電機;此外,在風電(風力直驅電機)、機器人(傳動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領域均被廣泛應用。而在軍用方面,更是離不開永磁材料。諸如衛星、航天器、飛機的陀螺儀和精密儀器、超導、防輻射、雷達、和技術、高性能夜視設備等等都不可或缺。
因此,我們想說的是,鑒于我國目前在稀土領域的領先優勢,從國家利益和長遠發展角度出發,我國稀土高附加值的制成品應被國家納入稀土產品出口管制目錄中進行分級管理。或者說,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要賣個好價錢才好,有些“卡脖子”產品即便是能賣出好價錢也要做到不賣或者惜賣。不為別的,只為我們手中要握有關鍵話語權。美國對中國采取禁售EUV(極紫外光光刻機)和EDA軟件的“卡脖子”手段不正是如此嘛!這種“卡脖子”手段我們可以不隨意拿出來用,但絕對不能沒有。
拓展閱讀:安邦智庫發布《稀土的戰略意義與中國的產業鏈升級》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