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不乏各種概念的創造和追求。既有綜合的世界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宜居城市,也有專項的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公園城市……。然而,在中國高速城鎮化過后,是否有人想過,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回歸到一個“正常的城市”。
這是安邦智庫(ANBOUND)創始人陳功談論“后土地經濟”與城市化發展時提到的一個概念。“正常”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符合一般的情況、規律或習慣。不特殊、無缺陷,合于一般常規。然而,反觀現在國內的某些城市,缺陷太多,從日常的高峰擁堵寸步難行,到雨季的城市看海,再到疫情的搶菜斷供,一切似乎都已經變得不正常了。
“正常的城市”至少應該無論在常態還是突發情況下,城市的核心功能都可以正常運轉,即使有外部沖擊,在短暫的調整后也能馬上恢復,人們基本的生產生活不會受到影響。而城市無論在何種狀態下都能夠正常運行的關鍵在于城市的復雜度夠高,復雜度的一個體現就是城市中保留著多種生產生活方式。作為城市研究學者的陳功表示,西方發明了郵件,卻保留了有效的郵政;發明了信用卡,卻保留了支票;發明了電商,卻想方設法保留了街道商業……為什么?因為正常的城市,用得著,城市不能走向單一,走向極端,城市需要保留多種生產生活方式。
街道作為日常生活發生的主要城市界面,是各類社會活動開展的場所。居民、游客、靈活就業人員、鄉村從業者、手藝工作者等以多元化形式參與和使用城市的街道。這種聚集多種商業類型的街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的日常,不僅為人們帶來了戶外活動空間、生活服務便利,也極大地提高了城市活力。然而,隨著電商的發展,以及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暴露出我國大部分城市已經過度依賴電商,城市商業活動變得單一,城市也普遍缺少統一高效的生活物資配送終端體系。
針對這種情況,陳功先生表示,疫情當中的物資問題,實際是一個城市發展政策的問題。城市的街道商業,不僅給城市帶來活力,更具有災備的效應和作用,就像城市的毛細血管,即便幾戶人家的小巷,商店也有余糧存在那里。城市過度依賴大型shopping mall以及電商會讓城市非常脆弱,缺少冗余度。大城市中的眾多的人口具有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如果全壓在一個從“物資”降格為“物流”的概念中,城市會變得缺乏韌性。
在日本,城市中的街邊小店很多,尤其是關于生活日常用品的便利店居多,街上很少有大型商超。繁榮的街道、叢生的小商店對于城市來說,是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極為重要卻常常被忽略。最后一公里的城市運行保供,需要街道小商業等毛細血管。
一位日本經濟學家與中國經濟學家交流,先是謙虛地說,中國的電商發展實在了不起,不過日本學不了。為什么學不了?日本學者表示,不是技術問題,因為日本人不愿意放棄逛街的樂趣,不愿把街道的繁榮和有趣,讓給送貨的騎手。街道不只是交通,還是休閑娛樂的場所。城市發展理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城市商業和城市形態。
另外,日本是一個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形成了一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的綜合性災害對策體系。在生活物資配送終端方面,日本將便利店納入“指定公共機關”,充分發揮便利店服務半徑小、網點密度高、營業時間長、管理規范等優勢,在基本生活物資保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日本東京有超過6900家便利店,大阪府、神奈川縣、愛知縣店鋪數超過3000家;從人口服務水平看,日本全國平均每個便利店服務超過2400人。
眾多便利店,在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便利店營業時間長,可以應對災害發生的不確定性
日本便利店,尤其是被列入“指定公共機關”的 7-11、全家、羅森品牌便利店,大部分都是24小時營業,對于應對災害發生時間的不確定性很有必要。
二、便利店自身庫存可滿足災后初期的物資供應
便利店自身庫存可滿足災后初期的物資供應。根據日本救災經驗,由于政府儲備有限、交通線路中斷等原因,公共救濟物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災民手中,所以在災害初期,食物等生活物資供應主要依靠自助方式,便利店已經成為日本居民災后獲取生活物資的主要渠道,便利店也有計劃地增加食物等生活物資儲備量,以應對緊急情況。
三、便利店可以提供基本生活服務和應急救援
便利店可以提供基本生活服務和應急救援。日本便利店在社區范圍可以提供基本生活服務,同時憑借自身與政府等機構的數據端口發揮救助中心的作用。
四、便利店可以發揮自身物流優勢,快速補充生活物資
大規模災害發生后,食物等庫存物資將很快耗盡 。便利店作為日本指定公共機關,可以實現在災情信息、交通信息、救援信息方面與政府的互通,快速調撥周邊貨源,保障應急物資快速運輸和精準供應。
五、便利店災后開店恢復營業速度較快,作為災后救援設施體現出較高的韌性。
可以看出,日本便利店不僅滿足了居民日常購物的便利性需求,還在災后救援中承擔了重要任務,很好地兼顧了平時使用和緊急使用,實現了社區商業設施網絡與生活物資應急配送終端網絡的融合。
而與日本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便利店災后救援網絡不同,長期以來,我國城市規劃和商業布局規劃主要關注大型、中型商業設施,居住區級(或15分鐘、10 分鐘生活圈)公共服務中心的布局也是近幾年才開始引起重視(點擊《“15分鐘城市”——社區作為城市中心的探索》查看更多),對5分鐘生活圈和居住街坊的社區商業網點考慮不周,設施密度和均衡度普遍存在問題。我國大多城市過度依賴電商配送體系,各類街道商業門店的發展得不到明顯的政策支持,水平參差不齊。
對此,城市管理者應做到以下幾點:
可以基于戰時思維,考慮將部分便利店納入應急服務設施管理,建立平戰結合、政企合作的基層生活物資應急配送終端體系。在災情、疫情發生后,可以充分利用連鎖優勢和專業力量調撥、運輸、配送物資,在響應速度、運輸速度、分發速度上具有明顯優勢。
可以基于人口分布規劃街坊尺度、布局均衡的便利店網絡,以使便利店可以在災害發生后及時向社區居民提供生活物資和各種服務。
可以制定扶持政策,引導便利店均衡分布。市場自發形成的便利店布局通常是不均衡的,而政府主導建設配送終端往往會造成資源浪費。因此,要實現便利店物資配送終端的功能,必須通過政策引導其均衡發展。
本文來自安邦智庫(ANBOUND)城市問題研究團隊。具體來說,一個“正常的城市”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韌性的城市,歡迎登錄安邦微信服務號及安邦簡報官方網站閱讀近期發布的「戰略觀察 」研究報告——《正常的城市才是有韌性的城市》(2022/7/12),安邦城市問題研究中心幫您找到答案。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