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7月制造業PMI再次跌至榮枯線之下(49.0%),供給需求雙雙回落,生產經營活動預期創近七年來新低。同時,非制造業PMI也出現回落,表明5-6月經濟指標反彈的基礎尚不牢固。當前依靠基建和減稅為主的擴大內需的政策尚未根本性緩解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
下半年要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回升,內外部環境依然面臨不少挑戰,需重點解決“外需-內需”、“投資-消費”、“傳統經濟-數字經濟”三方面的平衡問題。近期我們在FT中文網刊發文章《經濟回暖亟待解決三大平衡問題》,對上述三大平衡問題進行了剖析,并針對性提出了建議。
文|沈建光
本文首發于FT中文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5月以來,伴隨疫情緩和與穩增長政策密集出臺,中國經濟呈現見底回升勢頭。6月高頻數據顯示經濟修復態勢進一步強化,30城商品房成交、乘用車銷售、發電耗煤、整車貨運流量等指標均出現明顯改善。在筆者看來,二季度已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低點,下半年經濟增速將逐季走高,全年大概率呈現“前低后高”走勢。
但下半年要實現經濟增速的持續回升,內外部環境依然存在不少挑戰,需重點解決“外需-內需”、“投資-消費”、“傳統經濟-數字經濟”三方面的平衡問題。為此,政策上在支持基建投資較快增長的基礎上,還需要通過全國層面發放消費券、推進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措施提振消費,同時全面釋放平臺企業和數字經濟穩就業穩經濟的杠桿效應。
一、“外需-內需”平衡問題:以穩內需應對歐美衰退影響
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的供給沖擊下,中國出口韌性持續。近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歐美等發達市場高度依賴中國制造,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對美出口逆勢增長7.9%,2021年更累計同比增長27.5%。今年3-4月,國內疫情多點爆發對出口產業鏈造成較大沖擊,4月出口同比僅為3.9%、一度降至2020年7月以來的最低增速。
中國政府積極應對,國務院常務會議兩次部署穩外貿工作,5月份國辦還專門印發了“推動外貿保穩提質”專項政策。伴隨政策加碼、疫情消退,疊加俄烏沖突帶來的二次供給沖擊,中國出口迅速反彈,5月美元計價出口同比增長16.9%,海外需求短期內依然旺盛。
相較于強勁的外需,內需的表現則較為疲軟。長時間的疫情沖擊,對居民就業、收入、消費均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預期遲遲未能得到有效扭轉。考慮到當前歐美滯脹甚至在未來步入衰退的可能性,中國內外需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可能為經濟持續回暖埋下隱患。
基本面來看,目前歐美經濟已然陷入滯脹,未來滑入衰退的風險正顯著抬升。美國方面,5月美國CPI攀升至8.6%、創四十年新高,通脹失控迫使5月美聯儲大幅加息75bp;6月美聯儲議息會議將2022—2024年美國經濟增速預期大幅下調至1.7%—1.9%;經合組織亦大幅下調2023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至1.2%(前值2.4%)。
此外,美國股市已經創下了大蕭條以來的第二大跌幅,傳遞出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近日,亞特蘭大聯儲實時跟蹤經濟數據并作出預測,認為美國二季度經濟產出萎縮2.1%,加上一季度經濟萎縮1.6%,已經處于“技術性衰退”。
歐洲方面,俄烏戰爭的沖擊正加速顯現。俄羅斯能源斷供的直接影響下,歐洲滯脹局面更甚于美國,6月歐元區CPI同比達到8.6%、創歷史新高,近期世界銀行大幅下調歐元區2022年和2023年。考慮到當前俄烏沖突和歐美對俄制裁仍有繼續升級可能,德國五家頂級智庫聯合發布的最新經濟預測顯示,如歐盟對俄羅斯能源實施全面禁運,2022年GDP增速將放緩至1.9%,隨后在2023年陷入嚴重衰退。
上述情況下,盡管當前外需依然強勁,仍然無法忽視海外衰退預期之下的外需下滑風險,下半年出口增速依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筆者看來,進一步強化穩內需政策,想方設法扭轉預期、做大“內循環”,保持內外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相對平衡,是防范外部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回暖的有力保障。
二、“投資-消費”平衡問題:促消費政策進一步擴圍發力
1-5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6.2%,而社零總額累計同比僅為-1.5%,投資和消費呈現結構性失衡。考慮到近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0%左右,政策層面還需進一步發力推動居民消費盡快破局。
基建投資較快增長,帶動投資托底經濟。前五個月,在多方政策支持下,基建投資累計同比達到8.2%,一定程度對沖了房地產投資的低迷表現,支撐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
具體來看,項目層面,“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正在推進實施,并且新開工一批水利、交通、老舊小區改造、地下綜合管廊等項目;資金層面,地方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進度明顯提速,截至6月底,已下達的3.45萬億專項債基本發行完畢,8月底前要求基本使用完畢,支持范圍擴大到新型基礎設施等。
金融層面,6月底國常會要求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補充重大項目資本金,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此外,前期確定發行的航空債券、鐵路建設債券等,也將對穩投資起到重要作用。在項目、資金以及政策的協同支持下,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有望保持較快增長。
居民消費恢復緩慢,政策層面還需擴圍加力。相比投資端,居民消費復蘇節奏明顯緩慢。5月社零總額同比降幅收窄至6.7%,其中商品零售仍處低位,餐飲收入改善有限。正如筆者在文章《》(FT中文網,20220622)中所說,“企業困難—就業惡化—收入放緩—消費低迷”和“預期轉弱—居民去杠桿—消費低迷”兩大負向循環已成為制約當前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
5月底國務院“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中著重提及“穩定增加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國常會提出“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各地方也在積極出臺各類促消費措施。6月份,乘用車零售同比大幅反彈至27%,反映促汽車消費的政策效果立竿見影。鑒于消費恢復對于穩經濟的關鍵作用,政策上除減征乘用車購置稅外,還需要進一步出臺拉動消費增長的“真金白銀”措施。
如全國層面發放消費券、推進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等,對推動投資與消費平衡發展非常重要。一方面,利用專項財政資金或者發行特別國債,在全國層面發行消費券,通過“中央財政+地方補貼+企業折扣”組合模式,放大杠桿效應;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電商進農村等重點項目,為消費擴容升級提供新動力;此外,地方政府可與平臺企業合作打造“企業網購節”“農村豐收節”,與發放消費券等相結合,促進生產和消費高效銜接。
三、“傳統經濟-數字經濟”平衡問題:釋放平臺企業穩就業穩增長作用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平臺化、數字化轉型快速推進,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上升到40%左右,經濟發展已經形成傳統經濟與數字經濟“雙輪驅動”態勢。
近年來,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筆者對數字經濟的發展動力進行了初步測算,總量方面,數字經濟規模增速是GDP增速的1.75倍;消費方面,網上零售額增速約是社零總額增速的1.2倍;投資方面;新基建投資增速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1.6倍,電子信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制造業投資增速的3.4倍;出口方面,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增速約是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速的8.2倍。
具體到平臺企業層面,當前我國平臺企業通過產業鏈接、科技服務、金融數字化支持等與廣大中小微企業形成了融合發展生態,并通過直接吸納、直接和間接帶動創造就業超過了2億人,在經濟發展中“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在疫情沖擊、行業整治等因素交織影響下,當前平臺企業的經營壓力持續加大,競爭力大幅下降。2021年10家頭部平臺企業的業務發展放緩,稅前利潤同比下滑165%,一些平臺企業不得不通過裁員來縮減成本,創新投入大大弱化。
下半年推動經濟持續快速恢復,政策上除了關注傳統企業紓困、支持傳統經濟發展的同時,順應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落實好國務院在“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中關于“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全面釋放平臺企業在穩就業、中小微企業紓困、防疫保供等方面的杠桿效應。
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是,盡快完成平臺企業整改和明確平臺企業業務的監管規則,穩定平臺企業的投資和業務發展預期。在此基礎上,遵行平等原則,讓符合條件的平臺企業向新型實體企業轉變,享受退稅減稅、社保緩繳、大型企業穩崗返還、科技創新和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等政策,釋放平臺企業的就業帶動、企業紓困、防疫保供能力。
此外,利用平臺企業積累的生態、科技、數據優勢和征信評估能力,與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合作,更好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的作用,更好地落實普惠小微專項再貸款、延遲還本付息政策,緩解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壓力。
伴隨穩增長政策的不斷落地生效以及上述三大平衡問題的逐步解決,下半年在出口韌性帶動、基建較快增長、消費快速回暖、數字經濟賦能的帶動下,中國經濟持續復蘇態勢將得以鞏固,GDP增速有望回到5%-5.5%的水平。
開白轉載、采訪合作請聯系微信(ID:yxj615901)
往期文章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