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賣柴火的超市
9月初,德國迎來今冬第一場雪,比往年要早一些。這可不是什么好事。郊區和鄉村的家庭善好,知道要降溫后,家家戶戶都到樹林里提前囤積了些木柴。
可大城市的人們怎么辦,他們到哪找柴火?賣柴火的不是小女孩,是超市。超市的貨架上明碼標價。
第一眼以為這么一大堆3.29歐,仔細一瞅,是5升。尼瑪,柴火論升賣,5升也就一小袋,3-5千克左右。就這,還得搶購。
德國人的“大house” ,要取暖一天燒掉百來斤不算多。這樣算下來,賣柴火的超市一天就能吞沒一個家庭好幾十歐。
天然氣是沒了,油也燒不起。歐元貶值,美國人趁火打劫,天然氣漲到3000美元一千立方,相當于1050元人民幣一罐,15千克那種。
前幾天一個德國退休警察在網上曬賬單,天然氣預繳費漲了14倍,從165歐元漲到2268歐元每個月,親,是每個月!他準備放棄使用天然氣,改劈柴了。
因為用電也不行。當年綠黨把核電廢了,如今,靠天然氣發電的德國電價暴漲。基準電價已經升破800歐元,是去年同期的十倍,德國人一度電要花費5.53元,未來還會漲,還不如燒柴。
掙歐元花歐元,德國民眾表示壓力山大,接下來只能點蠟燭、燒柴火、洗澡只洗一個部位了。
當然,對于德國人今天的遭遇,中國的公知和德吹們是不承認的。
他們紛紛表示漲價對德國老百姓沒影響,人家政府開直升機撒歐元就行,有資格任性。
不過,當你和他們討論德國最近出現的各種游行示威時,他們會間歇性地嘴角抽搐。
其實,這些人真想多了,中國人根本沒興趣看德國人的笑話。
他們說德國人民沒受任何影響,每天小酒喝著、柴火烤著、嫩牛排吃著,掙歐元花人民幣,中國人也不會自卑(不是很理解這些人為什么每次說完德國人的收入后,總要換算成人民幣)。
他們說德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德意志姑娘在寒風中哆嗦,迫切需要偉大的東方騎士拯救,中國人也不會暗爽。
糙話說,德國人過得怎樣,光我卵事?
我們只關心一點,德國企業什么時候來中國建廠?
02巴斯夫是誰?
巴斯夫到湛江投資100億歐元,這才是我關心的。因為這關系到就業崗位,關系到稅收。
很多人對巴斯夫不是很了解。之前我也不了解。3年前我去湛江,當地人跟我吹噓巴斯夫項目。
我一臉懵逼地問,巴斯夫是啥?斯巴魯、斯巴達我知道,巴斯夫我真沒聽說過。
對方像看白癡一樣看著我。
見我一臉的求知欲,估計覺得還可以再搶救一下,這才巴拉巴拉把湛江人的驕傲,巴斯夫項目給我介紹了一下。
巴斯夫是全球第一大化工集團,世界500強企業,擁有全球最頂尖的化學工業技術。
它的名聲,或者說營業額或許不及特斯拉那樣的明星公司,但在化工領域,巴斯夫絕對就是活著的“特斯拉”。
它是行業龍頭,業務遍布汽車、生物、制藥、石油冶煉、液化天然氣、塑膠、液晶薄膜以及刻蝕化學材料等。
它的產品覆蓋率極高,是化工材料的超級供應商,也是工業鏈的超級供應商。
工業所需的塑料、紡織染料、維生素、消毒液、液晶顯示屏、芯片、液化天然氣、汽油、汽車涂料以及生物醫藥領域的關鍵性化學材料,巴斯夫全部生產并供應。
有它的加入,將極大提高當地工業鏈完整性,以及專業水平,最終推動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
若說產業升級,那引進巴斯夫就是一種產業升級。
最后,那位湛江兄弟用了三個牛逼才止住尬吹。
事實上,巴斯夫本身在德國就像奔馳、寶馬、大眾一樣地存在。
那它怎么就相中了湛江?湛江兄弟一邊遞給我一個生蠔一邊又用三個牛逼把湛江吹了一遍。
此處省略5000字的形容詞、語氣助詞、各類排比句,集中概括一下就是——地理位置好。
湛江在中國大陸最南端,面朝南海,無論南海石油、中東石油,還是澳大利亞天然氣,化工業所需的原料到這里最近。
而且,和湛江一墻之隔的還有茂名。茂名石化同樣是世界級項目,它和巴斯夫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互補,有利于補齊供應鏈,打造產業集群。
這個集群背靠中國最大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輻射整個內地市場,潛力可想而知。
可據我所知,就這么個優勢互補的項目,這幾年進展卻不順利,對方一直扭扭捏捏。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德國人在猶豫,因為中歐關系也就那樣,因為他們有得挑。
但是最近對方態度變了。
03尷尬的德國企業
今年7月份,巴斯夫不顧德國總理舒爾茨、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的公開反對,作出最終投資決策:全面推進巴斯夫湛江項目。而且,這會是巴斯夫全球最大的投資項目,最高投資100億歐元。
我一位讀者是這個項目的一級供應商,他證實這次不是放空炮。
巴斯夫之所以最終選擇中國、選擇湛江,不是他有多愛中國,也不是中國做出了多少讓步,而是被逼無奈。
化工企業要想生存下去,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成本盡量低,二是供應鏈穩定。
對巴斯夫來說,今年年初開始的俄烏沖突,直接擊穿了這兩點。
天然氣價格飆升,意味著生產成本成倍增長;政治正確捆綁,短時間內看不到和俄羅斯緩和的跡象,原料說斷就斷,穩定根本談不上。
對于大型企業而言,供應不穩定比成本價格上漲更致命,這成為德國企業外遷的根本原因。
所以,天然氣價格上漲,和俄羅斯搞切割,影響最大的不是民眾生活,而是德國工業。德國為什么能保持那么多年的高速發展?是靠下水道精神?靠大師尬吹?丫丫呸。
什么升級工業4.0,沒有廉價能源支撐,你升級個啥?人類所有工業革命的前提都是能源動力革命。
前幾年核電被綠黨廢了,如今天然氣方面又作死,僅憑美國澳大利亞漂洋過海送去的那點高價氣,怎么可能完成工業4.0升級?
工業升級需要廉價的能源,大量廉價的能源 ,沒有這些,你根本競爭不過和你不存在代差的對手。
這里有個問題可能困擾了很多人。
既然俄羅斯對德國,乃至整個歐盟的工業那么重要,為什么不把俄羅斯吸收進來?左手能源,右手技術,強強聯合,不香嗎?
關于這一點,美國人不答應是一方面。西歐作為傳統發達國家聚集地,技術、人才、市場都不缺,一旦解決能源問題,肯定會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所以這貨會千方百計阻止。
另一方面,歐盟領袖德、法兩國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把俄羅斯拉進來,固然能補齊歐盟經濟體系最后一塊短板,但也會產生新問題,那就是聽誰的?
讓一個掌握著幾千枚核彈的大塊頭加入進來,德、法hold得住嗎?
普京怎么看不像易于之輩啊。到時候,德法豈不成了跟班?跟班就意味著丟失主導權,意味著喪失游戲規則制定權,意味著以前吃肉以后只能喝湯。
所以,在默克爾時代,德俄關系雖然正常,默克爾還時不時和普京秀一下恩愛,但一直保持著距離。
既要俄羅斯的氣,又把他拒之門外,橫豎當渣女,極限爽歪歪。
但默克爾之后,德國失去了當渣女的能力,把自己玩成了沙雕。
今天的德國,對制造業漸漸失去吸引力。為了阻止制造業外遷,新總理朔爾茨開始特朗普化,不分場合亂噴。前兩天還叫囂:“減少對華依賴”,還取消了在華德企大量的補貼和金融支持,想用行政手段逼迫企業留下來。
可是,企業并不傻,相反很精明。
就在巴斯夫評估中國市場同時,德國大眾集團已經在新疆新建工廠。
寶馬集團,跑到遼寧沈陽增加250億投資,擴大寶馬汽車的生產線。
04尾聲
根據統計部門數據,今年1-8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4%,折合1384.1億美元,增長20.2%。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33.6%,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43.1%,高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31%。
這些企業之所以這么熱情,當然不是因為愛,而是現實。
2022年,中俄再次簽署天然氣協議,決定在“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的基礎上,再增加供應量,每年向中國供應100億立方米天然氣,將把每年天然氣供應量提高到480億立方米(北溪1號2021年的天然氣輸送量是592億立方米)。
我大東北又要火了,東北振興靠什么?工業啊。工業的基礎就是能源。
所以你看到很多先知先覺的企業已經往那旮沓辦廠了。
而且,就在德國領頭熱火朝天制裁老毛子的時候,中俄還要籌建西伯利亞2號管道,通過蒙古,預計2024年開工,年最大輸氣量預計為500億立方米。
未來西伯利亞1、2號管道都開通之后,給中國的每年輸氣量將達到980億立方米!
世界局勢很有意思。你會發現,在俄烏問題上,中美居然有共同利益。
俄烏沖突爆發,美國收割金融資本,中國接手產業資本,MB,太壞了。終于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真要讓北溪2號通了,別說美國制造業難以回歸,中國工業也很難完成升級。
就是這么現實。
當然,鑒于老毛子喜歡橫跳的一貫表現,德國民眾還需要再堅持堅持,誓與美國的價值觀共存,用柴火戰勝冬天。
忍一忍,2025年很快就到了。如果十年八年不買老毛子的氣那就更完美了。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