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互聯網,忽地發現一篇“張巡故里河南鄧州宣傳部竟不知張巡何許人?”的文章日前正在成為人們高談闊論關注的焦點。作為土生土長的南陽人,又那么熱愛南陽的歷史和文化,對于張巡何許人也,說實話,的確聞所未聞,因為中國的歷史瀚海廣博無邊,南陽地方史志又學海無涯,我相信南陽人對“張巡何許人”大多也知之甚少。這應該有情可原,畢竟人無完人,你不是干這個工作的,不一定會涉獵到這個知識點,但是作為鄧州宣傳部,如果這個問題也不知道的話,那略微有點不太地道了!
據了解,5月18日上午,長篇小說《張巡大傳》的作者、安徽籍作家懷家倫先生致電河南省鄧州市委宣傳部,咨詢“鄧州市張巡故里文化研究會”的相關事宜。可是,作為張巡故里的鄧州,鄧州市委宣傳部的多名工作人員竟然不知道在唐朝中期有個愛國名將叫張巡,不知道張巡這個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就出生在自己家鄉鄧州,更不知道張巡忠烈英雄的故事。
更為奇怪的是,作者懷家倫撥打的六個電話號碼中,前兩個均是0377—114查號臺提供的鄧州市委宣傳部的電話,第三個電話號碼是鄧州市政府網站下方的電話號碼,第四個號碼是鄧州市政府網站一位女工作人員提供的鄧州市委宣傳部的電話,第五個電話終于有人接了,可是一問三不知,而且態度冷淡,第六個電話是鄧州市委宣傳部趙姓工作人員所提供的鄧州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的電話,六個電話打完,均一問三不知,引起作家懷家倫對張巡故里的鄧州嚴重質疑,言外之意就是在說鄧州不太重視“張巡”這么一位頂天立地的偉人。
張巡,南陽鄧州人,大唐名將。唐朝“安史之亂”時,由于他率兵血戰睢陽(今河南商丘),以數千精兵抵擋了尹子奇十幾萬叛軍達十個月,在守城時因糧盡而烹煮自己的愛妾來食人肉,從而阻遏了叛軍的南犯之勢,遮護了江南黎民百姓,最后以壯烈犧牲,挽救了大唐江山。張巡的軍事才能和忠貞愛國的精神深深地觸動了懷家倫,他歷經三年多的艱苦創作,終在2018年底出版了長篇歷史章回小說《張巡大傳》,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這段歷史,如果不熟讀史料,不搜索枯腸,相信作者本人也很難寫出什么《張巡大傳》,就像二月河寫《落霞三部曲》,滿清帝王系列,那也是四方搜集整理,研究借鑒史書,才寫出如此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宏著,不鳴則已,鳴則一鳴驚人!所以,文化需要傳承,各種形式的傳承,包括后人的專業研究著述等。太專業領域里的事,常人不知者當然不為錯,但是宣傳了(新書發布會已開),你再不知曉,那就說不過去了。
說到這里,感覺作者懷家倫用心著作,是一件功德無上的大好事,但是如果拿著文來鞭韃鄧州宣傳部對“張巡”的無知,確實有點過分,因為人無完人,鄧州宣傳部里的工作人員,未必都是完人,特別是新職年輕人,年長者尚且知之甚少,何況后生小子乎?完全可以以和為貴,私下商量、提醒解決,而不是揭其短、增加曝光率等,以達目的。作為名人,尤其要考量其帶來的后果不亞于原子彈式的幾何裂變。
作為鄧州宣傳部,也完全可以采取攻關的形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躬身前行,與作者見面商談一下?而不是命令式的要求作者刪稿,消除影響。盡管作者也考慮到了這些因素,最后做了刪稿處理。但是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往往會出人意料,稿去影留,帶給聰明的觀眾以萬千思索。這里有幾點思索,想談一談(純屬個人拙見):
一是態度決定一切。宣傳部門,是黨的喉舌,職責和專業所使,必須在人才培養上,多下功夫,從業者不怕年輕,怕在人浮于世,尸位素餐。身在其位,不謀其職,結果“一問三不知”,讓人貽笑大方,或者刁蠻使橫,最后鬧出笑話來,也在所難免。
二是為人要大智若愚。明知問不出所以然,或碰得一鼻子灰,莫生氣,和為貴。要常懷一顆寬容感恩的心,退一步海闊天空。著書中有那么多死癥瘊,你都迎刃而解,何必為一個“一問三不知”而大發雷霆呢?那不是跌了自己高尚的學者身份?所以,凡事也不要做得太絕,留一條后路方顯仁愛之心。
三是要喚起文化自信。張巡故里存有爭議,不錯,要知道很多歷史名人故里都存有爭議,這很正常。襄陽和南陽不是在爭諸葛亮躬耕地么?歷史不怕爭論,歷史只會越辨越明,越研究越透徹,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盡好自己的文化義務,心中有自信,還怕別人去說不成?哲學上向來只有相對論,而沒有絕對論,因為歷史是發展的,而非靜止的,一成不變的!
稿件來源丨今日頭條“淯陽新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