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樊村又名小樊洲、八一,地理位置位于太平店鎮以南4公里,東與沈河村、劉河村相鄰,南與盧灣村相鄰,西鄰漢江與谷城茨河鎮隔江相望,北鄰龍巷村、王臺村。村內主要有小樊村居民委員會、小樊村中心小學和三云堂等單位,轄區面積約6平方千米,下轄18個村民小組,共有村民1490戶、6240人,是襄陽市最大的自然村。
小樊村村委會主任章勤接受采訪
村內學校曾同時開辦小學、初中和高中,學校人數最多時有1500余人,教師近百人。上個世紀60年代,小樊村曾因種植芝麻植株大、產量高在全國獲獎,周恩來親自為小樊村頒發獎狀。小樊村村民章治文曾任襄陽市委書記,后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目前,小樊村建有影視基地,《艷骨》、《九州縹緲錄》、《妖貓傳》等外景均在此取景。
一、五姓聯洲
小樊村原名小樊洲,是漢江河中的一片沙洲。在很早以前漢江主河道位置一直發生變化,小樊洲所在位置曾經也是漢江的河床。根據章氏族譜記載,明代中期章萬里遷居小樊洲時,漢江主河道位于小樊洲東邊,漢江向東南流經現在太平店鎮區后向東大致沿曾家河,從現在小樊村和龍家巷中間流過,再大致沿沈家河、廖家河、劉家河一線西側順流而下,在陳家灣附近流入現在漢江主河道。
襄陽市樊城區太平店鎮小樊村
當時,小樊洲和西面谷城廟灘、茨河之間僅有一條古河,古河河道狹窄水流平緩,古河兩岸人員可對話聊天。明朝中期以前,小樊洲尚無名稱,僅是一片大沙洲,沙洲上住戶很少,僅有五個姓氏散落于沙洲之上,這五個姓氏為凌姓、樊姓、周姓、徐姓、壺姓。相傳當時在今天谷城茨河、谷城一帶有一個名為山大王的土匪,經常渡過古河來小樊洲搶東西,沙洲上的五個姓氏經常被搶,后來五個姓氏結成聯盟,無論誰家被搶,其他姓氏都一起出來反抗。此后,古河對岸的山大王再也不敢來小樊洲搶劫了。五個姓氏在這一片大沙洲上聯合在一起,被稱為“五姓聯洲”。
二、章萬里遷居小樊洲
章萬里在明朝中期從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遷居于小樊洲,其后代在茅耳坪、石心沖、郭家峪、龔家洲、小龍洲等地帶分布并擴散。據章氏族譜記載,明朝中期,朱姓王爺內斗波及章姓,章萬里遂從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向西北遷移,游至谷城后遂居小樊洲。
章氏后人章學保(右一)整理章氏族譜
當時小樊村的在現在小樊村影視基地一帶,沙洲西邊即為古河,與谷城茨河、廟灘隔江相望。章萬里到沙洲定居后,胡姓也在此定居,此時沙洲姓氏越來越多,人口也有所增加,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大家把這一片沙洲稱為“小繁洲”。
三、小樊洲名稱的形成
由于小繁洲地處河灘沙洲,沙洲植被主要以柳樹和茅草為主,大家所建房屋均取材于柳樹和茅草,房屋不夠堅固,沙洲每隔幾年就會漲水,部分房屋被水沖毀,古河河道也逐漸變寬,慢慢成為漢江主河道。隨著房屋不但沖毀,原建房的地基也逐漸變為河床,大家只能折柳樊圃,重建家園。
小繁洲村民居住的地方也不斷往東遷移,在遷移過程中其他姓氏認為小繁洲不太適合居住,逐漸搬離小繁洲,而“章”“胡”二姓繼續留在此第逐漸壯大起來,小繁洲無論是人員構成還是地理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小繁洲”也被改為“小樊洲”。原因有二:一是“章”“胡”二姓多次折柳樊圃,重建家園,為表達不屈不撓精神,改稱小樊洲。二是附近村民認為此地房屋不堅固,容易被大水沖毀,是一個籬笆村子。因“樊”含義為籬笆,所以稱小樊洲。
大話襄陽品襄團隊探訪小樊小學
四、胡金胡銀揭竿而起
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和國外的侵略,民族矛盾加劇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廣大農民饑寒交迫,期間發生發生多次農民起義,其中最大規模的就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小樊洲人多地少,且耕地主要以沙灘為主,隨著清政府稅收不斷增加,小樊洲胡金胡銀揭竿而起帶領一部分人起義。由于起義人員有限、缺乏準備、沒有武器等原因,且清政府早有防備,起義人員剛北上出小樊洲,就遭到鎮壓,慘遭失敗。據村里老人回憶,胡金胡銀起義的故事,他們從小就聽長輩們講過,據說當時有人向胡金胡銀建議南下,因為從小樊洲北上,左有白虎山,右有龍家巷,北上肯定會被龍虎卡住,所以建議不要北上,而胡金胡銀不聽,遂導致失敗。
小樊村村委會舞臺
五、小樊洲反擊土匪漫
民國年間土匪猖獗,村莊被搶的事情時有發生,這種現象在太平店鎮一帶被稱為土匪漫。小樊洲地處河灘沙洲且人口眾多,無法靠種地自給自足,被迫在河沙灘淘金為生。當年淘金全靠人工,效率極其低下,需要一直在河沙灘邊暴曬勞作,十分辛苦。因淘金所用的工具都以“金”字命名,比如淘金用的木盒被稱為金床,淘金用的竹簍子被稱為金窩。淘金辛苦了人就在金床上鋪木板睡覺,找一些秸稈放在竹簍里作為狗睡覺的地方。所以就有傳言小樊洲非常富有,人睡金床、狗睡金窩。
小樊村原村委會主任章經云講述小樊村歷史故事
附近土匪聽說后,相互約在一起,于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來小樊洲搶東西,土匪由北邊過來從上洲開始搶,上洲村民來不及反抗紛紛前往河沙灘的芭茅林躲避,下洲村民知道有土匪來搶后,迅速組織人員準備反擊,當時小樊洲有一大戶叫胡元善,家中有土炮,聽說小樊洲馬上要被土匪漫時,就將土炮發射兩次,土匪聽到炮聲,嚇得急忙逃走,小樊洲村民奮起直追,趕走了土匪還繳獲幾匹馬,后來再也沒有土匪敢來搶小樊洲了。
六、民國二十四年水淹小樊洲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漢江河發大水,太平店一帶變成澤國,小樊洲房屋更是幾乎全部被洪水沖毀,村民死傷無數。活下的村民再次重建家園,村民將建房的位置東移,整體搬出漢江河沙洲,小樊村的位置才最終固定下來。
小樊小學原教學主任章學平接受采訪
為了吸取民國二十四年洪水教訓,小樊村村民自發在漢江主河道邊修筑攔河大壩,在村莊西邊修筑了河堤,從此小樊洲徹底擺脫了經常被水淹的命運。因村莊所在的位置發生變化,已經不在漢江沙洲,所以“小樊洲”又改為“小樊村”,并沿用至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