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回答網友類似問題。簡單地說,不會。
這是因為光的速度沒那么快,太陽系的范圍也沒那么小。
現代科學界普遍的認識是,在太陽系外圍有一個奧爾特云層,由水汽塵埃混合形成的大大小小冰塊組成,也就是所謂彗星。那里是太陽系的邊際,包裹著太陽形成一個半徑約1光年的球。
當然這種“球”只是一種想象,那里的彗星種子據稱達到10萬億顆之多,但分散在達1光年厚度的廣袤空間,還是很稀疏的,稀疏得超乎人們的想象,只是相比連粒子都極其稀少的太空要濃密很多罷了。
正是這層奧爾特云相對人眼來說太稀疏了,因此才不會影響科學家們對太陽系外的觀測,人們才可以看到太陽系外的幾乎所有恒星、星系和星云;同時,人類發射的宇宙探測器也就能夠一往無前地向太陽系外飛去。比如旅行者1號、2號,先驅者10號、11號,新視野號,在完成了太陽系行星考察任務后,都在向太陽系外飛去,科學家們幾乎不會考慮它們會被這些小天體撞毀。
因為這種概率太小了,小到比中六合彩機會還要小很多。
所謂光年是一個距離尺度,就是光走一年的距離。具體地說,光每秒在真空中運動速度為299792458米(約30萬公里),每天24小時為86400秒,根據計算光年的儒略年,每年為365.25天,也就是31557600秒,光運動一年的距離就達到約9.46萬億公里。
既然太陽系范圍有1光年半徑,對著太空亮一下手電筒,明天這束光當然就飛不出太陽系了,而是需要1整年的時間,才能夠飛到太陽系的奧爾特云邊沿,然后再飛出太陽系。
但問題是,光是會衰減的,光子運動在遇到各種帶電粒子時都會發生交互作用,即被各種帶電粒子反射折射和吸收,手電筒的光一射出去,就以每秒約30萬公里速度運動,會在極短時間里與粒子碰撞反射吸收許多次,因此,這束微弱的手電光還不到一秒就消失了。
即便是在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那里看起來是一種高度真空狀態,但宇宙中沒有絕對真空的地方,在太陽系內就更沒有了,因此手電筒的微弱之光在太空也會很快消失。
一個光源發射的光子越多,光子能量越大,就能夠傳播越遠,這就是越大的恒星的光能夠傳播越遠,甚至上億光年,都能夠被望遠鏡看到的原因。而一個星系散發的能量更大,其光芒就傳播得越遠;伽馬射線暴是最高能量的光,因此傳播能夠達到數十億光年。
結論:手電筒發出的光會在不到一秒的時間里就消失了,永遠也出不了太陽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