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腿,是抗日戰場上我軍的一大特色,它的作用是什么?是如何出現的?又為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其實綁腿文化并非我軍獨創。早在數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綁腿便在歐洲流行開來。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家貴族都在迎合這種著裝文化。
而綁腿最早出現在軍隊,是19世紀后期。
歐洲軍人們發現,把結實耐用的帶狀編織物綁在腿部至踝關節,既可以起到支撐保護的作用,又能在行軍時防止異物進入鞋子里,還能防止蚊蟲叮咬。
時間進入20世紀,綁腿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多國軍隊中依然普遍存在。這種傳統影響到我國革命軍隊。
對于步兵來說,與松垮的褲子相比,綁腿的作用在抗戰時期的確堪稱神妙。
1,行軍時可以防止蚊蟲鉆入褲管,厚實的布料也能有效抵擋荊棘扎刺。
2,有效緩解長期行軍,尤其是登山路時因血脈下積造成的酸脹和疼痛。
3,負傷骨折時,解下綁腿來固定肢體。隊友受傷后,就地取材,用綁腿做一個簡易的擔架。
4,捆綁俘虜。
綁腿的作用在行軍打仗時如此明顯,而且對布料選擇幾乎沒什么要求,結實耐用就好。所以方便生產,可以很快普及。
然而,綁腿的軍旅生涯又是短暫的。因為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它的弊端開始顯現。
我軍初入朝鮮戰場時,綁腿還在身上。但在對美作戰中發現,曾經好用的綁腿,反成了能要命的東西:
1,對手武器的變化。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敵人的殺傷手段主要是子彈和炮彈的碎片殺傷,結實耐用的綁腿就能很好地體現出保護作用。
但在朝鮮戰場上,敵軍的火力上升了層級,以化學燃料制造的燃燒彈、噴火器出現,一旦火焰沾身,撲滅困難。這使得綁腿不僅成為助燃材料,反而因解除繁瑣加重了對戰士的傷害。
2,面對敵人的化學武器攻擊,需要以最快速度解除被浸染的軍裝,可拆下綁腿就沒那么便捷了,就十分地糟糕。
3,復雜地形中的大規模正面交戰,綁腿雖然能緩解疲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兵的靈活機動性,影響作戰效率。
4,朝鮮氣候寒冷,綁腿保暖性差。
5,新中國成立后,醫療后勤有了保障,止血繃帶、紗布的出現也讓綁腿失去了醫護作用。
多種因素之下,綁腿被棄用,我軍也換裝了更實用的作戰靴,并沿用至今。
而顯然,綁腿的棄用,也是我軍后勤力量進步的重要標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