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夢穎
北上廣深,正在成為“電驢上的國際大都市”。
這四座公共交通發達的超一線大城市,2024年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均超過500萬輛,其中上海更是超過1000萬輛,且數據顯示北上廣還保持著年均100萬輛新車的增速。
上海街頭的電動車(中國經營網資料圖片)
有網友說,在北京有什么豪車都不如有一輛小“電驢”。豪車是面子,“電驢”才是里子,豪車堵在路上,“電驢”自由穿梭。不管是上班通勤、接送孩子還是出門買菜,只要試過“電驢”,就會愛上“電驢”。
但是,快速增長的“電驢”也在給這些城市帶來新的難題。便捷與秩序,如何平衡?
北京電動自行車也堵車(圖源網絡)
一城一年新增百萬“電驢”
20世紀80年代末,千萬人口的北京就有著800萬輛自行車,平均兩人就有一輛自行車。四十年過去,科技與消費升級讓自行車電動化,“電驢”如今成了生活在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出行神器。
從2018年北京實施《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以來,2018—2023年,北京每年核發電動自行車標識數量都超過了100萬副。分區域來看,2022年和2023年,朝陽區、昌平區、海淀區成為北京電動車標識核發區域分布數量前三名,均超過10萬副。
圖源:《2024年北京市交通發展研究報告》
其實,不只是北京,一線大城市都有越來越多的“電驢”在街頭飛馳。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北上廣深這四座城市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均超過500萬輛。其中,上海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為1150萬輛(另有報道稱實際使用量約為500萬—800萬輛)、深圳550萬輛、廣州540萬輛、北京500萬輛。
與此同時,2024年年末北上廣深常住人口分別為2183.2萬人、2480.26萬人、1897.80萬人、1798.95萬人,大約相當于每4人就擁有一輛電動自行車。
而且,這些城市“電驢”數量的增速也不容小覷。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同比新增100萬輛,上海同比增加130.7萬輛,廣州也保持著每月上牌約10萬輛的增長速度。
“電驢”打敗地鐵
“電驢”滿街跑,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性價比”。畢竟,北上廣深的公共交通系統不可謂不發達。
2025年發布的論文《多類城市職住及通勤狀態對出行方式選擇影響比較》顯示,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選擇集運出行(公交、地鐵和通勤班車)的比例高達63%,約為新一線城市和普通城市的1.3倍和1.5倍。
1971年中國第一條地鐵線路在北京向公眾開放,如今北京已經有29條地鐵線路、879公里地鐵線網。上海、廣州、深圳地鐵系統的總里程分別超過896公里、750公里、595公里。更不用說四通八達的公交車、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與網約車。
但上述論文也指出,一線城市每增加1輛電動/自行車,集運出行的選擇概率降低27%,小汽車出行的選擇概率降低33%,電動/自行車的便捷性對短距離通勤具有較高吸引力。
北京街頭的電動自行車(中國經營網資料圖片)
事實證明,目前這些城市的公共交通不能滿足相當一部分人的出行需求,所以“電驢”才能“脫穎而出、后來居上”。
《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指出,綜合考量效率、時間、便捷等因素,中國超大城市中,深圳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位居第一,為74.37%;北京、上海、廣州分別為72.04%、69.27%、66.91%,低于成都、重慶這兩座超大城市,同時北上廣深均低于蘭州、大連、合肥、濟南等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
換句話說,在這些超大城市,公共交通雖好,但小“電驢”省時省錢還省得生氣。
2023年北京市交研院的統計研究發現,2到7公里的出行中,電動自行車出行占比達到30%以上。另有數據顯示,2024年廣州電動自行車日均騎行量達903萬人次,同比增長8.9%,首次超過888萬人次的廣州地鐵日均客流量。
“電驢”限量?
電動自行車“狂飆”,對城市居民來說既便利又不便,對城市管理者也提出了新的治理挑戰。
在路上,“電驢”橫沖直撞非常普遍,造成的交通事故也屢見不鮮。《中國統計年鑒2024》顯示,2019—2023年期間,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年均增長率達5.85%。
除此之外,還有電動車充電導致火災、亂停亂放等現象。如果只考慮出行便捷度,快速增長的數量也讓“電驢”沒那么方便了,一些道路上甚至開始堵起了“電驢”。
例如,其實深圳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道路建設與電動自行車數量并不匹配。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深圳全市道路里程已達7830.6公里,但非機動車道長度僅為1292公里,非機動車道設置率僅為16.5%,這導致深圳的人行道上常見“電驢”飛馳。與深圳相比,同期北上廣的非機動車道設置率則分別達到95%、90%和39%。
深圳街頭的電動自行車(圖源:視覺中國)
事實上,各大城市也早就著手電動自行車的治理,從質量安全、路面安全、社區服務等不同角度構建監管規范全鏈條,例如電動車出廠限速、強制騎手戴頭盔、充電樁統一配置、電動車不上梯不上樓等等。
北京車棚中的宣傳標語(中國經營網資料圖片)
深圳也在今年完成新改建自行車道4400公里,將自行車道的設置率從2016年的9%提升至40%。
近期,《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其中對非機動車登記管理、通行安全規定、停放充電規定、行業車輛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包括建立快遞、外賣等行業車輛專用號牌管理制度,新增充換電設施管理相關規定。
此外,一些城市也開始研究電動自行車限量的可能性。
2021年發布的《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第七條明確,本市根據城市道路交通發展需求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對特定種類的非機動車實行總量調控或者淘汰等措施。2024年發布的《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的第五十條明確,市人民政府根據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狀況和發展導向,綜合考慮交通出行合理需求,可以對電動自行車實行總量控制。
那么,如何判斷一座城市應該有多少“電驢”?
目前,北上廣深都還并未提出具體的電動自行車總量控制方案。
不過,202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城市電動自行車總量調控指標計算方法》提出,可以通過人口規模、出行方式和道路承載力3個維度計算電動自行車總量調控指標。
該論文假設目標城市2024年全市有600萬輛電動自行車,中心城區有350萬輛。按照規劃,2035年該目標城市常住人口規模在2000萬人左右。如果不加管控,該市2035年電動自行車將達到850萬輛,中心城區將達到600萬輛。但如果按照上述3個維度進行計算,全市2035年電動車調控指標區間為667萬—720萬輛,中心城區385萬—420萬輛,規模較無管控情景可降低15%—23%。
當然,現實情況往往比理論公式更為復雜,該論文也指出,后續研究還需要考慮納入職住空間分布等關鍵影響因素。
參考資料:
張杰華,鄭淑鑒,熊文華.城市電動自行車總量調控指標計算方法[J].城市交通,2025,23(03):33-38.DOI:10.13813/j.cn11-5141/u.2025.0303.
田浩洋,吳小娜,李錦彬.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對策研究——以深圳市為例[J].交通與運輸,2024,37(S1):190-193.
周雨陽,趙聰穎,李京昆,等.多類城市職住及通勤狀態對出行方式選擇影響比較[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25,25(02):26-35.DOI:10.16097/j.cnki.1009-6744.2025.02.0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