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以北300多公里,有一座小城叫做北安,它還有一個別名——塞北槍城。這里曾經是新中國最重要的輕武器制造基地,先后生產各型槍械900余萬支,足夠裝備800個師。生產這些槍支的工廠,就是著名的慶華廠,代號626
1921年張作霖在奉天創辦了“奉天軍械廠”,主要生產各式槍械、火炮以及彈藥,這是慶華廠的前身。
1948年沈陽解放后,奉天軍械廠開始為解放軍制造武器,兩年內交付火炮260多門,步槍4.3萬支。
1950年工廠改名為“51兵工廠”。同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
為了適應戰爭形勢,上級決定51兵工廠一分為三進行疏散,其中槍械分廠遷到了黑龍江北安,次年更名為“國營第626廠”。為保密對外稱“國營慶華工具廠”,簡稱“626廠”或“慶華廠”。
當時慶華廠主要制造的是“中正式”步槍和三八大蓋,同時還少量仿制蘇聯PPSh-41沖鋒槍,也就是波波沙,曾交付部隊2.3萬支。
1950年2月,訪問蘇聯途經沈陽的毛澤東視察了慶華廠,親自批準他們仿制的波波沙正式命名為“1950年式7.62毫米沖鋒槍”簡稱“50式”。
但此時沖鋒槍并不是慶華廠的主力產品,他們仍然以制造步槍為主。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部隊對50式沖鋒槍的需求卻出現爆發式增長。
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秘密入朝時,部隊大量使用的還是三八式步槍。如前所述,當時國內唯一具備50式沖鋒槍生產能力的慶華廠,產能并不高。
隨著朝鮮戰局發展,東北局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大幅增加50式沖鋒槍產量。當時兵工局的領導,單獨找到廠長尚耀武交代:“現在戰場上非常需要50式,而且量很大,我們一定要快。”
之所以部隊的需求突然如此旺盛,是因為志愿軍在朝鮮主要開展近戰、夜戰,50式沖鋒槍非常適合這種戰術。它槍長840毫米,重3.63千克,有效射程250米,全自動射擊時射速能達到每分鐘700-900發,火力很猛。
接到這個任務,尚耀武心里有點打鼓,因為慶華廠暫時還只能小批量生產50式沖鋒槍,產能并不能說擴大就能擴大的,他感覺困難很多,壓力不小。
當時,慶華廠剛剛從沈陽遷到北安,上千人來到新地址還不到兩個月。這些城市工人,還沒有適應北安的氣候和生活條件;他們的生產設備也很簡陋,不少機器和圖紙都在國民黨飛機轟炸中遺失,而且搬遷之后工廠的人手也不齊。簡單說,慶華廠這時實際上處于半停產的狀況中。
但戰場的需要就是命令,只能想辦法克服。
1951年的4月,慶華廠召開誓師動員大會,成立了“工廠管理委員會”,開始全廠總動員,要求迅速恢復生產50式。
當時慶華廠對50式沖鋒槍的仿制,并不像五十年代中期那樣有蘇聯的技術和專家支持,他們仿制50式根本沒有原始設計圖紙,都是按實物測繪制圖。
為了保證復產,工廠技術科又從頭到尾仔細梳理了一遍現存資料,用兩個月時間重新復核、修訂了近1200多份圖紙;生產車間同樣熱火朝天,干部們走進廠房,和工人一起“眼熬紅,手磨爛,不完成任務不下火線”。
1951年6月,復產后制造的第一批2628支凝聚著工人心血的50式沖鋒槍,經駐廠軍代表嚴格檢驗之后,插上代表優良品的小紅旗,裝上了開往前線的軍列。
送走第一批槍后,東北兵工局又逐次下達新的生產任務,50式沖鋒槍的需求量從幾萬支一直增加到十幾萬支。
面對如此龐大的生產任務,慶華廠開始擴招,新招收了將近3000人補充進生產隊伍,全廠開足馬力生產,大批50式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志愿軍手中。
從1951年6月復產到1953年12月停產,在兩年半時間內慶華廠一共向朝鮮戰場供應了35.8萬支50式沖鋒槍。
在生產中,慶華廠還對槍支做了改進,把原版71發彈鼓改成了35發彈匣。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使用彈匣后槍支的重量減輕、裝彈更迅速而且不再卡彈,攜行起來要方便很多。二是彈匣比彈鼓的工藝更簡單,工廠的生產速度會更快,這一點在戰時很重要。
大批投入朝鮮戰場的國產50式沖鋒槍,受到志愿軍戰士的一致歡迎。
在慶華廠的廠內資料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曾有一位前線的戰士給工廠寫來一封信,信封里裝著舊幣一萬元,戰士在信中寫道:
“你們能制造出這樣好的槍,是我們志愿軍的自豪。可惜,我們不知道是哪位師傅親手制造的槍,也不知道師傅的名字,前線的戰們都想見見他。所以隨信寄去一萬元,請你們想辦法把這個師傅的照片寄給我們,讓我們都親眼看一看這位敬愛的工人師傅。”
這封信很快送到時任廠長孫云龍的手中,他馬上安排一名會照相的同志,帶著相機去裝配車間和驗槍靶場,給工人師傅和駐廠軍代表拍了三張合影,然后連同這一萬元錢和一封信,一起寄回給志愿軍戰士。
工廠的回信是這樣寫的:
“請你們拿起我們親手制造的槍,沖鋒陷陣把侵略者徹底打回老家去。我們等待著你們凱旋,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那個年代的激情燃燒,凝結在這兩封書信當中。
就在50式沖鋒槍熱火朝天地進行生產時,1951年11月廠長孫云龍突然接到通知,讓他去北京參加一個緊急會議。他到了北京才發現,來開會的都是兵工廠的廠長。
這次會議中,級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中蘇友好協議簽訂之后,國家已經確定了新中國第一批18種制式陸軍武器的生產任務。而且蘇聯還會提供更多的武器生產授權,解放軍武器的正規化、制式化建設就要開始。
孫云龍還被告知,慶華廠要準備仿制蘇聯PPS-43沖鋒槍,也就是波波斯。
為前線生產波波斯沖鋒槍的決定,來自志愿軍總后勤部剛剛在朝鮮三登里召開的一次軍械會議。
這次會上,志愿軍后勤部認為,波波斯沖鋒槍的性能要優于50式沖鋒槍,尤其是該槍采用了金屬折疊槍托,在低矮狹窄的坑道里使用起來更方便、優點很突出。因此他們建議國內,在50式沖鋒槍的基礎上仿制波波斯。
考慮到慶華廠最具生產經驗和能力,因此二機部二局決定,仿制波波斯的任務還是交給慶華廠來完成。
之前在五六式輕機槍的視頻中我曾提到過二機部,有朋友在評論中說這是明顯錯誤,二機部管的是核武器。其實,1958年之前,主管兵器坦克和航空的的確是二機部,當時主管核工業和核武器的,叫三機部。
參加完北京的會議后,孫廠長馬不停蹄趕回慶華廠,很快開始安排對pps43的仿制。
他們按照一邊繼續生產50式,一邊仿制PPS-43的思路,制定“齊頭并進,不能偏廢”的原則,嘗試在同一條生產線上生產兩種沖鋒槍。
為了不影響50式的正常生產,PPS-43的零件被見縫插針地“擠”著正常零件走,為此慶華廠還把原有的機器設備做了部分調整和改造,最終實現了共線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PPS-43的仿制中,慶華廠還對槍管的膛線加工工藝做了創新。
之前我國加工槍管內膛的來復線時,都使用拉刀,蘇聯也是這種工藝。但用拉刀有一些缺點,加工后的4條來復線深淺不一,線型也不標準,而且也比較容易磨損,耗費的工時也比較長。
當時慶華廠的技術人員趙瑞之,總想改進槍管來復線的加工,整天埋頭鉆研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還真有了一些新思路。
有了想法后,趙瑞之又和工廠技術員、槍管車間的加工師傅們討論,終于摸索出了一個新辦法。
他們把原有的拉線機做了改動,用擠壓代替拉削,還制定了一個擠壓規范,同時完善了擠壓前在槍管內孔鍍銅和擠壓后給槍管除銅的工藝。
經過三個月的反復試驗,這種新加工法取得了成功。兵工總局組織全國兵工系統到慶華廠學習,把這種擠壓來復線的工藝,推廣到了全國。
1953年6月,經過兩年的努力后,PPS-43沖鋒槍在慶華廠仿制成功。 同年7月,50式沖鋒槍停止生產,工廠計劃在1953年內投產PPS-43,但一切準備就緒時,又發生了意外。
受當時條件限制,慶華廠對PPS-43的仿制,也是在沒有蘇聯圖紙和技術資料的情況下測繪完成的。
但隨著中蘇協議開始落地執行,蘇聯專家帶著原版 PPS43的圖紙來到了慶華廠。
蘇聯專家看完慶華廠的現有工藝后,態度很明確:生產必須按蘇聯標準來執行。
當時我們對蘇聯專家的意見非常尊重,PPS-43本來也是蘇聯貨,既然有原版圖紙和專家的指導,這當然是好事;而且當時上級部門也要求慶華廠,一定要聽蘇聯專家的指揮。
于是工廠積極配合,做到“讓改就改,讓變就變”,再次組織人力物力,按照蘇聯專家的意見,對PPS-43的產品圖紙和工藝規程,又從頭到尾再重新修訂一遍。
這次終于通過了專家驗收,生產順利開展,首批樣槍于1954年定型,這就是1954年式沖鋒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