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風徹底不香了?最近國內不少使用日文名字的企業都改名字了,將其全部替換成中文。這些動作反響不小,甚至都被日媒關注到了,日本《東方新報》就發布了原題為“中國企業接二連三‘去日本化’”的文章,進行深度解讀。
這并非日媒“大驚小怪”,而是情況變了。幾個中國品牌“去日化”,雖不足以讓日媒驚慌報道,但小變動水面之下,一場不利于日貨的大潮已經壓制不住。
過去,很多國產品牌打出洋標簽,“碰瓷”日系。原因不言而喻,作為特定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產物,“偽洋貨”折射出民眾對于與國際接軌的渴望,因而它們借力“洋氣”獲得了高度認可。
與之同時,真正的洋品牌也獲得了極大利益。發達國家品牌普遍讓消費者產生更高質量的感知,甚至被提煉為高級產品和高端生活的象征。在即便有大量溢價的情況下依然收獲了歡迎,從電飯煲、溫水馬桶到藥品、化妝品,日本產品都沒少獲益。
但眼下,中國企業紛紛開始“去日化”,一定程度上就已經意味著這種“心智鏈接”正在斷開。中國消費者,又尤其是Z世代消費者消費觀念正在轉向,開始對國產國潮有了更多認可。
國潮轟轟烈烈,感知非常直觀。雙11,無論是京東阿里還是唯品會,各自的銷量排行榜上國貨均已占據了半數之多。最近年終大促,國潮火熱的一幕再度發生,唯品會上波司登、鴨鴨、回力、361°等知名國貨品牌銷量均出現倍數級增長。
同時,不僅消費者一變進口崇拜心態,接受了“國貨不比進口差”的市場教育;國貨們在供給上的足夠“爭氣”,也在加劇這場國潮崛起。
比如很多國產與電商平臺聯手定制商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唯品會披露過一組數據,平臺3季度定制款商品數量及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近90%,其中大部分都是國產。國產的質量上來了,設計也越來越對大家胃口,火爆也在情理之中。
國產們乘上消費者觀念改變的東風之后,正奮起直追,從生產到銷售都有明顯進步,以此促進消費回流。以日本商品為代表的洋品牌,正遭遇一個強勁對手,眼下還僅是潮水初涌,更大的浪潮即將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