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如果你爸媽說要“免費去海南旅游養生、還能賺錢”,你第一反應是羨慕,還是害怕?
近日,拉鋸一年多的審判終于落槌!大連山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案一審判決出爐:其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周志峰因犯集資詐騙罪、洗錢罪,被判無期徒刑,終身剝奪政治權利,個人全部財產也被沒收。公司高管王長東、魯紅也分別獲刑十六年、十四年,并處罰金。
他們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超244億元,波及數十萬老年人,成為近年來最大規模之一的康養金融騙局。
是誰在掏空你爸媽的退休金?
這家公司,既不靠投資賺錢,也不靠旅游盈利。它真正的“生意經”是什么?
首先山海集團的第一步,是打進老年社交圈。
一開始發雞蛋送毛巾,老人來了聽講座,講座內容圍繞“健康養老”“科學旅居”展開;臺上講師打著“國家政策支持”的旗號,臺下是被稱為“家人”的中老年聽眾,氣氛溫情感人。
在建立起初步信任后,公司開始組織“康養游”體驗,費用低至幾百元,線路包括海南三亞、山東威海、遼寧丹東等沿海城市。
旅途中穿插“考察康養基地”與“企業參訪”,工作人員宣稱“只對內部會員開放”,營造出“稀缺、優質”的服務印象。
最關鍵一步是“會員制”推介。山海推出多種價位的“旅居會員卡”,3萬元起步,最高超過100萬元,按投入金額不同贈送海參、保健品、療養天數、以及所謂的“養老資產返利”。
宣傳口徑通常包含三項承諾:本金安全、高額返利、終身療養權,部分營銷話術中還出現“年化收益超20%”“5年翻倍”等說法。
這類項目對老人而言,看似“養老+理財”兩不誤。
短短幾年,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康養公司”山海集團,迅速在老年圈“圈粉無數”。其招商網絡也逐步鋪開,全國多個省份設立分支機構、合作門店。
在老人們眼中,它是高端養老的代表,是“幸福晚年生活”的代名詞。
情懷包裝下的空殼結構
山海集團打出的旗號很簡單:養老、健康、幸福晚年。僅僅幾個詞,就戳中了老年人內心最柔軟的情感需求。
他還強調“養老”不僅是服務,更是社會責任,是民族復興的“幸福工程”。老人被情懷打動,子女也因此逐漸放下警惕。
但“工程”的背后,卻是一場以情懷為外衣、以詐騙為內核的資金騙局。
山海集團旗下注冊了多個“康養子品牌”,覆蓋全國20多個城市,躋身成為康養產業的“行業龍頭”,但不少網友舉報,其大部分分店沒有穩定的實體運營,多數“基地”租賃臨時設施,宣傳圖用的是P圖甚至假地址。
由天眼查可看出,山海集團某子公司經營場所是無法聯系的,更別提服務能力。
比起服務本身,山海集團更熱衷的是“賣卡”。
所謂“康養權益卡”,動輒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一張,承諾包括長期療養、免費旅游、定期返還本金,部分產品還贈送營養品、參茸藥材、昂貴的保健儀器。
據法院查明,自2015年9月至2023年8月,山海集團通過散發傳單、組織旅游、免費體檢、健康講座等方式,吸引大量老年人參與集資。
在未取得任何金融許可的情況下,公司虛構“資產雄厚、年產值數億元”等信息,隱瞞自身經營困難,承諾高額返利,誘導投資。最終造成244.19億元的非法集資。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名稱與“山海集團”極為相近、運營模式高度雷同、同樣有過新三板掛牌經歷的旅游公司——山嶼海集團,近期也被立案了。
2025年4月27日,杭州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對“山嶼系”在杭分支正式立案偵查,目前案件已由上海、杭州兩地警方聯合介入,公司多名相關責任人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據業內人士稱,這種“康養+旅居”為外殼的模式,在業內不是新鮮話題,其套路早已形成閉環:
1、前期用送雞蛋、送體檢、健康講座、免費旅游吸引老人進場;
2、中期組織療養游實地體驗,安排專業講師洗腦式講解“幸福工程”“健康中國2030”等政策口號;
3、最后引導簽約充值,打包銷售高額權益卡、投資套餐、項目股權。
老人一旦進入這套閉環,很難抽身,一些老人不但拿出養老積蓄,還動員身邊親友一起“發財”。
但到最后,錢進去了,服務沒了,退款無門,責任人失聯。
那些看似溫情的“健康服務”、“貼心接送”的旅游福利,最后成了誘導中老年人傾囊投資的“陷阱布景”。
更諷刺的是,山海早在2015年就因違規宣傳、虛假承諾被多地監管部門處罰過,但由于頻繁更換法人、更改注冊地、拆分業務主體,監管始終難以穿透。
更因為“康養扶貧”“響應國家戰略”的宣傳套路,一度獲得某些基層組織的場地支持,無形中形成了某種程度的“信任背書”。
2022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調整,退燒藥一度成為緊缺資源。當時,山海集團通過官微發布在大連地區主要線下門店免費發放5.8萬片退燒藥。
這一舉動,進一步增強了其在目標群體中的正面形象與信任度。
以至于后來在警方通報案件詳情之后,仍有部分老年人難以接受被騙的事實,為山海“喊冤”!要求企業繼續履約、恢復運營。
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山海在長期運營過程中通過情感溝通和社會形象塑造,已在部分群體中建立起很強的信任黏性。
也正因如此,一些企業試圖將“山海模式”視為可復制模板,借老齡化趨勢打“親情牌”,掛靠政策口號,在監管尚未完全覆蓋的空隙中加速布局“康養旅居”賽道。
康養行業風口之下
真健康還是真割韭菜?
“銀發經濟”,正成為資本市場最香的那塊蛋糕。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1031萬人,占22.0%,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2023萬人,占15.6%。
與此同時,老年人的消費潛力也在快速上升,大部分老年人普遍擁有穩定養老金、住房和可支配儲蓄。
這個群體消費意愿強烈、健康關注度高,對旅游、康養、營養品、醫療服務等支出持續增長。
這一龐大的需求,催生了萬億元規模的銀發市場,康養旅居、智能健康管理、社區養老、醫養結合等成為投資風口,吸引了房地產、互聯網、保險、醫療等多個行業巨頭競相布局。
但需求越熱,泡沫越多。老齡化不是一個普通消費賽道,而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社會議題。
資本逐利的本性與老年人天然的風險承受力差、信息不對稱之間,本就存在巨大張力。
“山海系”項目爆雷,揭示的不是個案,而是整個行業的深層風險:
一方面,政策紅利與輿論宣傳為“康養旅居”賦予了“朝陽產業”與“社會公益”的雙重光環,許多中老年人天然信任,監管也常常“以發展代替審查”;
另一方面,部分企業以“旅居+養老+理財”打包銷售高價權益卡,本質上卻并沒有服務能力,資金回報只能靠不斷拉新,演變為典型的“資金盤”。
更嚴重的是,老年群體維權能力較弱,即便發現問題,也往往已深陷其中、損失慘重。
歸根結底,“養老”不是一門割韭菜的生意,而是關系億萬人生計和尊嚴的公共命題。
要想讓“銀發經濟”真正跑出健康曲線,必須回到最基本的兩個關鍵詞:透明和監管。
當健康成為賣點,投資變成套路,韭菜就不再只是年輕人的“專屬”。
中老年人的每一分錢,可能是幾十年辛苦存下的養老底線。一旦失守,代價是整個家庭的崩塌。
寫到最后
山海和山嶼海的接連爆雷,是康養旅居行業的“警鐘”:一旦把理財利潤當主營,把會員費當現金流支撐,終將栽在高期待下嚴峻現實里。
幾萬名被騙的老人,不僅失去了錢,更對養老體系乃至整個社會失去了信任。
面對打著“幸福養老”旗號的高收益項目,老年群體更要保持警惕,避免沖動消費和輕信承諾。
尤其是涉及大額支付或投資決策,哪怕再信得過的講師、再熱情的“客服”,也應該停下來,先問問子女、再查查資料。多一個電話、多一次溝通,可能就能少一次被騙。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